今年上半年,读了毕飞宇老师的《小说课》,他在《倾“庙”之恋》这一章里,重点剖析、解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代表作——《受戒》。
当时,我只读过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小说一篇也没有读过。毕老师的解读引起了我对汪先生小说的兴趣,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理解《倾“庙”之恋》这章内容,我特意去图书馆找这本书,结果一下子遇到了三个版本的《受戒》。
这三本小说集子,除《受戒》等几篇重叠外,其他篇目各有不同。为了多读几篇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我索性把这三个版本的《受戒》都借读了一遍,同时又读了他的《大淖记事》《人间草木》等几个集子。
在这样的阅读基础上,近日我又重读了《倾“庙”之恋》。有了毕老师的解读作为比对,我发现《受戒》这篇文章虽读过多遍,但在许多地方,自己压根就没有读懂、读透。在毕老师的引领下,我对《受戒》的阅读理解更深入了一层,对汪先生本人仿佛又走近了许多。
1.关于语言
汪先生的语言,鲜活、生动,充满烟火气,而且不端架子,不摆款,也没什么花活。但却很吸引人,让人读完心里很舒服,这是我的阅读体验。
毕老师说,汪先生的文字,“很家常,却不能嚼,你越嚼它就越香,能馋死你。”那是因为,汪先生深谙古典美学之“妙”。
“这样的语言年轻人是写不出来的,你必须熬到那个岁数才行,到了那个年纪你才能笑看云淡风轻,关键是,你才肯原谅。只有原谅了生活、原谅了人性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会心的语言。”
“熬到那个岁数”固然关键,但“熬到那个岁数的人”未必都有“原谅生活”“原谅人性”的豁达。汪曾祺先生所生活、成长的年代是怎样的,世人皆知。但在他的文字里却没有怨,没有恨,也没有多少苦难的痕迹。
这一点,深深打动、激励着人到中年的我。与先生平生所历相比,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烦恼大概连毛毛雨都算不上,哪里值得停留心间,诉诸笔端呢?
2.关于立场
“汪曾祺的眼里只有人,只有人的日常生活。由斯,汪曾祺向我们提供了他的立场,那就是基本的人道主义立场。”
“他是不批判的,他是不谴责的,他更不是憎恨的。他中立。他没有道德优势,他更没有真理在握。”
毕老师对汪先生的这几句解读,把我之前阅读时的那份隐隐约约的亲切之感一下子点透了,这正是汪先生的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
抛掉世间诸多羁绊,回到“人道”的立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为人“师”,更是许多写作者的通病。我手中的笔虽然稚弱,但通过此次学习,努力成长为什么样子,心里却明朗了许多。
3、关于写作的腔调
“汪曾祺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种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极为稀有。”
“汪曾祺的写作从来都是非政治的,他是人性的、文化的、诗意的。”
正是因为先生身上的这股“文人气”“士大夫气”,才形成他如上所述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立场。
文如其人,我们或许可以从先生的文章中体悟到更多写作之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