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本让人印象深刻的书,蔡崇达的《皮囊》。
算是几年前的书了,但迄今为止,依旧名列各大书榜的前列,再加上很多个大V强烈推荐,似乎已是当代必读书目之一。
常年混迹于豆瓣的朋友应该知道,豆瓣上有句写给读书者的话非常知名:“只有本来就是单人行为的读书,才能把令人低沉的孤独变为自甘寂寞的幽独。”不少读书爱好者甚至都将其添作自己的座右铭。
而崇达的《皮囊》,无疑非常适合“自甘寂寞的幽独”。正如韩寒在这本书的编者按写道:“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品读的好书。
一位读者写道: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笔写故事,传递一些自以为深刻的思考,而蔡崇达则是将自己的回忆撕开,毫不掩饰善与恶,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写出这些文字,我想绝大多数作者都没有这样的勇气。
就像作者自己所说:这些故事,是从骨头中掏出来的。
所以,在读《残疾》这一篇章的时候,我坐在中午的办公室,无法遮掩得哭成了泪人。
并没有太多的切肤之痛,和作者相比,我的童年幸福的多。没有遭受如他一般的家庭巨变,更没有父亲溘然病危。
我的童年,是在无止境的卡通片和小伙伴嬉闹中度过的,没有太多共鸣,却始终被崇达的笔致羁绊着,试图逃开,却又不忍离开,又似乎如同有一根若有若无的暗线,将我牵引,走向剧中的人物和事件。
每每推荐给一个人,有句话我是必须要说的:蔡崇达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读他的故事,不知道何时自己就成为了主角,经历着他所经历的一切。但我想倘若自己身临其境,必然不能做到他那般坚强和勇敢。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福建的沿海小镇,而素材大多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其中提到了年老的阿太、残疾的父亲、坚韧的母亲、无数童年的回忆……但真正感人至深的不只是阿太对生命的透彻,父亲对行走的渴望,不只是母亲对修建房屋的执着。而是其背后令人痛心的缘由和精神内核。
读《皮囊》一篇时,被阿太对生命的超脱所震撼。就像是书中讲到的阿太那样,她在厨房将手指切断了,都只是哎呀一声,说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若不是看尽了世间的苦难和变迁,必然不会对生命有如此一般的心态和认识。
读父亲和母亲的几个故事,完全能深深感受到一个普通家庭对突逢巨变的挣扎和无奈。就像是书中讲到的父亲在残疾之后挣扎着想站起,却不得的时候,那种眼睁睁看着自己从家庭顶梁柱变为家庭“拖油瓶”的痛苦和绝望。若不是真的有这般的经历,也绝不会对生命这般无助。
还有一些小镇的故事同样经常绝伦。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若是细想,这些平凡的人都能在我们周遭找到相似的影子,为理想、为事业而挣扎,在世间浮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
每一个人物和故事都非常平凡,甚至平凡的有些普通,但却都是有血有肉,也正如平凡的我们一样,身体平凡,心却从来不会平凡。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读过《皮囊》,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看见人心。
另一点让人震撼的,是蔡崇达在说故事时的那一番冷静。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经历过那么多伤痛以后,还能够完全跳出自己的感情怪圈,将自己的内心剖开给读者。
大概正是因为他讲故事的语气足够冷静和客观,才愈发让人感受至深。我不禁想,该得有过怎样的经历,才能将所有的悲伤转化成向上的力量。
如作者所说,十一年的新闻从业经验,给他带来了可以面对自我、面对自己在乎的一切人的笔力。
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书,在自己读过以后会到处去推荐给他人一定要看。我不是托,不擅长写那些不切实际的感动,但这本书,却能让你真切实意地感受到作者的经历和感受。
李宗盛在《凡人歌》中唱道: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生活原本不易,命运从来就不会因为我们生在高山沟壑或者海岛渔村,就对我们青睐有加。不管我们挣扎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的小地方,都不会过得优渥且无压力。
在同一片星空下,同一片土壤上,我们每一个人的,都会有着各式各样的苦恼和心境。但始终应该铭记的是,再微弱的个体,于生命本身来说,都是惊天动地、不可取代。
任何一段能够拿出来写的人生都是厚重的,我想作者定然不会期望有人随便用几句简单的话就去解读他的记录。
所以哪怕自己看过书后有再多的心得,我却没有必要完全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他人。
真的感悟,还是读过以后问问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