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名家评价(自“百度百科”)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乐’字伏后。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引林西仲:“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缺一不可。”
《古文观止》评语:“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客,并无类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虞集《道园学古录》:“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上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吕祖谦《三苏文范》卷十六:“此赋结处,用韩文公《石鼎》处弥明。意指鹤至户为道士,亦暗使高道传青城山,徐左卿化鹤以此也。”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一引袁宏道:“《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体是板;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一引李贽;“前赋说道理,时有头巾气。此则空灵奇幻,笔笔欲仙。”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卷一引华淑:“《赤壁》后赋,直平叙去,有无限光景。”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也。”
沈石民《三苏文评注读本》卷二:“飘脱之至。前赋所谓冯虚御风,羽化登仙者,此文似之。”
林纾《古文辞类纂·集评》卷七十一引王文濡:“前篇是实,后篇是虚。虚以实,至后幅始点醒。奇妙无以复加,易时不能再作。”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