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假如有一天,孩子回到家,拿出试卷,你看到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荷塘月色》的作者是谁?孩子答:凤凰传奇。当然,这道题被打了个×。你会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个问题?
如果媒体报道出来,一定会有一些专家或评论员痛心疾首地说:“孩子被污染了,孩子被烂俗的流行歌带走了,孩子只知道凤凰传奇,不知道朱自清实在是悲哀啊!要重视学校教育,要让学生们了解历史和真正的文学……”
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这样的考题本身就有问题,是想把孩子的视野全圈定在书本知识上,逼孩子死读书。越不了解外界,越是死读书的人,越能得高分。如果接触的外界信息多一些,就会中这类题的花招。
也许会有很多专家认为朱自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
要比流行歌手高几等,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应该记住朱自清,而不是什么凤凰传奇!但这类观点本身就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是在歧视人。这样的教育观念本身就是错的。朱自清和凤凰传奇都应该被尊重。
那么这道题有意义吗?没有!因为只是给出了一篇文章的题目让大家猜作者而已。这篇作品算不上佳作,在朱自清自己的散文中,这篇最多也只能算中流,也没有特殊的文学或历史价值,不具备流传千古的能力,所以记住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没有什么价值。这篇散文在同时代散文中的地位远远不如凤凰传奇这首歌在当今流行歌坛的地位高,流传广。
我们的考试,经常走进误区,考一些很无聊的内容,考一些孤立的几乎没有意义的知识点,这类考题逼学生们死记硬背,而且把孩子的大脑切割成一块一块的碎片,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好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们记住一大串有意义的内容,通过学习,感情更加丰富,感觉更加敏锐,对人生更加了解。
如果我是这个学生的家长,我会告诉他,你知道凤凰传奇唱过这首歌,说明你没有与生活脱节。(记得20年前,我一高中同学,有一次看到女明星周慧敏的照片,然后惊讶地问:哪班的?这么漂亮!他不认识当时很红的女明星)。不过,我会接着告诉他:凤凰传奇是这首歌的原唱,这首歌的作词、作曲则是张超。我会顺带给孩子讲解歌手与词曲作者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歌手的收入要远远超过词作者。
接下来,我会郑重地告诉他,单独记住一些名字是没有意义的,要了解他们的人生才有意义。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的人,都值得去探究他们的人生。
朱自清和凤凰传奇也都是比较优秀的人,一个是现代著名作家,一个是当代非常流行的歌手。我会讲几个他们人生中的小故事,让孩子更了解他们。比如我会给他讲朱自清的人生经历,会和他讨论朱自清晚年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细粮),结果被粗粮撑死(他的胃不好,当时只能消化细粮)这个事件到底值不值?
我会再给他讲凤凰传奇的成名之路,讲他们的坎坷历程,讲他们的合作关系,为何两个不是夫妻的搭档可以合作得这么好!有什么可以借鉴的?通过一道题,给孩子讲述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至于这道题本身老师打对号还是×,根本不需要在乎。
又比如,历史考试会考戊戌变法是哪一年?我们还背过顺口溜,一八九八戊戌变法。
单纯记这样一个数字(1898)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不死记硬背,不单独记忆这样一个个知识点,而是把整个历史、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互相影响的一个系统,那么就等于将这一个个知识点串成了一副大气磅礴的图案,就有意义了。
如果我们不把这个时间这个事件看成孤立的,而是与世界大势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在戊戌变法的三十年前,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1868,同样是皇帝下令),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从一个同中国一样的闭关锁国经常被列强欺凌的小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中国的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变法内容很相似,但为什么中国变法比日本晚了三十年?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明治维新成功了?
同样在近三十年前(1865),林肯总统被刺前美国内战已经结束,美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很快就仅次于英国。1898年,美国打败了西班牙,彻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且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四面出击,包括进入中国谋取利益。
各个国家都在进步,都在飞速发展,我们中国这三十年(1868—1898)都在干什么?
最近几年“思维导图”特别火,思维导图其实就是把各个孤立的点给串了起来,也只有如此,学习效率才最高。
要把未知的东西转化成已知的东西,怎么做?
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死记硬背,硬生生把未知的东西给拿钉子钉到脑子里。这样需要记的东西多了,你的脑袋就会千疮百孔,不堪重负;一种是把未知的与已知的东西联系到一起,让他们自然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后者就是我前面举的例子,不要死记知识点,而要用整体的系统的发展的眼光和格局来看问题。
想有针对性地了解更多关于学习方法、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欢迎加入亲子关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