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原书卷十·二二】
薛中立幼时见蝴蝶,咏诗云:“佳人偷样好,停却绣鸳鸯。”大为乃翁生白所赏。且云:“宋时某童子有句云:‘应是子规啼不到,致令我父不还家。’都是就一时感触,竟成天籁。”
薛中立,薛生白子。(资料缺)
乃翁,亦作“乃父”、“乃公”。指父亲对儿女的自称;亦称他人的父亲。见《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一清(杨一清)亟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耶?’”
薛生白,(1681年—1770年),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吴县人。学诗于同郡叶燮,博学多通,工画兰,善拳勇。“所著诗文甚富”(《吴医汇讲》)。乾隆初举鸿博,两征不就。母多病,遂研读《内经》,究心医学。医理晓畅,治疗每奏奇效。《清史稿》称他“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与叶天士先生齐名,然二公各有心得,而不相下”。薛生白不仅以医闻名,且风流倜傥,所交皆文坛名流,如沈德潜、袁枚等,诗酒流连,一时传为佳话。
张介,字吉父,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神宗熙宁间尝多次至蜀寻父。事见《能改斋漫录》卷一一。
《复斋漫录》云:“番阳张吉父介,方娠时,父去客东西川,不还。张君自为儿时,怆然有感,其言语声息,未尝不在蜀也。与尚书彭公器资同学,作诗云:‘应是子规啼不到,致令我父未归家。’闻者皆怜之。既长,走蜀,父初无还意;乃还省母,复至涪阆,往返者三,其父遂以熙宁十三年三月至自(至自:从某地回来)蜀。乡人迎谒叹息,或为感泣。一时名士,皆赋诗以记其事。”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一时感触,竟成天籁。看似偶然,实则艰难。事要奇,思要巧,句要妙,情要真。惟有上述四项全占了,才能成天籁之句。“应是子规啼不到,致令我父不还家”一联,当属此类。而“佳人偷样好,停却绣鸳鸯”一联,思巧句妙,但与事奇情真的标准还有差距,只是薛生白与袁枚是朋友,袁大才子也是卖个人情,将此联录入诗话,极力推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