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呓语
盛忠民
东前村人都知道,村庄里的程家井,是一口古老的水井。却没人明白它的来历,也少有人晓得程家井所有的故事。一些老人会告诉你关于古井的点点滴滴,像自言自语地说着熟睡时的梦呓。
我走访了许多老人,也翻阅了一些资料,终究没有一个完整的记录。我只能根据我所了解的一点可怜的少而吧唧的东西,像梦呓般地写出这些文字,权当献给东前村父老乡亲的一点浅薄而不敬的看法。
一
那个秋天已经很冷。
几个壮健的汉子穿着草鞋,挑着白纸经过这个叫做宫前的村外。领头的那个年纪稍大点的汉子,看到走在最后的年轻小伙子有些气喘很艰难地拖着步子,说了一句:“大家坐下歇一会吧!”
不远处有一口水井,一个妇人正在提水。大家走过去,放下白纸担坐在水井旁的路边石头上。坐下以后才觉得,走了这么些山路,不光人累,口也有些渴了。领头的汉子便站了起来,走到水井边的妇人身旁,低声说:“这位大姐,能给点水喝么?”那妇人微微一笑,拿起勺子,从水桶里舀出水来,递给了他。
汉子们始终远远地坐着没有说话,但从接到勺子喝到水后的表情看,都像换了个人。眼睛亮了,中气足了,身板也挺直了许多。
这几个汉子,是从最深山里走出来的挑夫,人称“大源脚”。那时,在远古的山里,漫山遍野地生长着毛竹,人们靠山吃山,以毛竹为原料生产经营着一种叫“白纸”的竹浆纸。由于交通不便,做成的白纸只能靠人工挑运出去。而深处山里富春江南岸的常绿、上官、骆村一带,出运方式,要么沿剡溪走龙门到中埠,要么沿大源溪走东前到大源,中埠和大源都是当时富春江边的重要码头。走中埠的挑夫叫“中埠脚”,走大源的叫“大源脚”。而这几个汉子走东前村这一线,又挑着白纸,明显就是“大源脚”。
这些人挑着百来斤重的担子,经过几十里山路的步行,确实有点辛苦累人。他们走到这里口干舌燥,脚酸背疼。他们看到有口水井,早已按捺不住,于是向提水妇人讨要水喝。虽然时令已是深秋,但此井水甘甜可口,喝在嘴里竟然有丝暖意,不仅精神一振,顿觉倍增力气。
好几次了,他们挑脚到了这里,看到那口水井,总有人在提水,并且会客气地给点水让他们喝。春夏时这井水凉爽甘洌,秋冬时甘甜温暖。他们有时也会好奇一下,但因为长途挑脚劳累,并不探究。
但是,今天的这口井水,唤醒了他们心中早已存在的那个疑惑。
他们从这个提水的妇人那儿了解到,这口井的基本情况。这口井是一口家族生活用水的井,是村里程姓族人所建。井深十多米。建造十分考究,井口外观呈圆形,直径有一米左右,四周用精选的石块砌成,一层一层,层层相扣。从井沿边上,石块的颜色和石头缝里长着厚厚的青苔来看,这口井即使没有千年,也存有几百年了。但妇人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这让这几个挑脚的汉子,有点微微失望,喝了这么许久的井水,竟然不能十分了解这口井的事情,他们回去会少了不少挑脚路上的故事,至少让几个年轻点的挑夫,少了许多吹牛的素材。
他们谁也不说话。只是感激地望望那个给予他们井水的妇人,他们站起来相互看了几眼,然后远远地又看了几眼那口水井。那目光,似乎有些失望,又有些渴望。
妇人看着他们挑起担子,觉得还有点事情没告诉他们,就对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大声说:“记住,这口井叫做‘程家井’!”
二
不一会,挑夫们离开了村庄边的水井。
最先说话的还是那个领头的汉子,忽然讲了一句话:“混世魔王程咬金。”
立即后面有人接着说道:“一个挑私盐的。”似乎让他们觉得那程咬金也是一个挑夫,跟他们挑白纸差不多。只不过老程后来有了大好前程,而他们却注定要一辈子挑脚。
刚才妇人说到了“程家井”,让他们想起了他们平常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说唐传》故事。《说唐传》里,程家老祖宗的英雄事迹,让他们敬仰已久。
他们猜测,这个村庄里的程氏族人会不会跟程咬金有关。如果有关那就是英雄的后代,这口“程家井”似乎也蒙上了一层七彩光环。
他们都知道程咬金贩卖私盐吃了官司后,隋唐众英雄揭竿而起,救出老程。上瓦岗做混世魔王,最后随大唐明主李世民建功立业,终成一代名将,被封鲁国公,成了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问题是,程咬金好像与这个地方的程氏并不搭界。
于是,这些人在挑脚途中,又说到了三国时东吴名将程普。似乎这个与三国时少年英雄周瑜齐名的程老将军,倒跟这个村里的程氏有些接近。程普跟随孙坚、孙策、孙权,一生转战东吴各地,为吴国与蜀、魏三国鼎足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三孙的发源地就在富阳。
他们似乎一定要寻找一个盖世英豪,来做这个村里的程氏祖先,以报答那一汪井水的滴水之恩。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来佐证,跟随东吴大帝的程普与东前村的程氏有何渊源。
他们搜肠刮肚地寻觅着许多记忆在脑海中的历史人物,他们说出了一个又一个程姓历史英雄人物,但又被他们自己一个个地推翻。当然许多牵强附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只能是牵强附会。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口“程家井”到底给予了他们不小的恩泽。这口属于程氏家族的水井,方便了不少像他们一样的过路之人。
挑脚者毕竟不能去细细考证,也不会去细细考证,毕竟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属于第一位的。他们只能抱着一颗单纯而美好的心,对给予他们方便的人们一种简单的祝愿。
而我们现代人,有着许多信息渠道多样化方便,研究查实似乎有点责无旁贷了。
三
我去了东前村好几次,原因是,帮他们村里写一点故事,或者收集一些他们村里的往事。东前村里有许多民间传说和远去故事,“程家井”是一口古井,村里人让我写一写。但我十分为难,因为我打探不到有关这口井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我来到这口古井旁,除了知道这是一口井,我想不到任何故事。但我从井的内壁看,知道这是一口年代已久的古井,恐怕有上千年的历史。水井里隐隐约约的石壁上,生着青苔,长者细微的水草,静静地待着。
我走进村里,我试图从一些老人口中了解一点这口井的来历,或者传说,但很失望。
一个村里的干部给了我一点资料,从资料上看,村里的程氏族人来自富春双溪,而富春双溪程氏祖上却是由安徽而居杭,然后生子迁居。由此看来,东前村程氏族人繁衍生息已经历经千百余年了。
据了解,程姓族人自安徽迁居富春以后,安居乐业,勤俭持家,恪守奉公,乐善好施。无论哪一支后裔,都被当地人称颂。他们的许多美德直到如今,还是一直被后代传承。
程姓族人当初在东前村居住下来,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到了地方官府的高度认可。他们觉得要报答地方,但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呢?他们想到了要挖一口水井。
东前村一直不缺水,一条大源溪横贯全村。问题是富春地区生活的人们,好像有个习俗,他们可以在溪水里洗菜淘米,但从不直接饮用溪水。他们觉得溪水上游住着人口,溪水就不宜直接饮用。程姓族人商量着在村里挖一口井,他们动手了。井是程姓族人开挖的,当然属于程氏族人家族专用,这是当时东前村每一个村民的想法。但程姓族人,并没有如此这般,因为水井靠近官道,所以,不要说本村人员,就是一些过往人士也尽可享用。后来,所有享受过此水井方便的人们,还是习惯地把这口井称为:“程家井”。
我又在井口边盘桓了许久,想象着千百年来在它身边发生的许多故事。我探头一看,它波光粼粼,我忽然觉得它就像是一颗遗落在东前村的千年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