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想过,生命会有颜色,或者它又该是什么颜色。直到我读到了一本书,准确的说是一部小说。它给我了一个可能是的答案:血色。
多年前,在我阅读《活着》之时我就知道这本书的存在,而且它也多次荣登我的被推荐之列。奈何我一直一意孤行,只觉得它的名字太过“随意”。直到前几天它又一次被推荐时,我选择了看看。
在读《许三观卖血记》之前,我对作者余华还是有部分了解的,主要是他的写作风格及其写作思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新”,他的这一点也深深的吸引着我,同时也迫使我成为他最忠实的读者。我之前读过一本麦家写的《人生海海》,觉得“太过意外”,于是就一股脑的买了他的全部作品拿来拜读。令我大失所望的是,除了《人生海海》之外,其余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讲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故事,这让我很是泄气,不过我还是坚持读完了他的所有,毕竟我是花了钱的。
在读《许三观卖血记》之前,我大抵还是了解一些故事情节的,我曾粗略的看过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许三观》。虽说两者的内容有不相符的地方,但它们的中心思想还是一样的;都是在讲述生命,都是在用“血色”渲染着生命的从容与急迫。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还在传递着另外一个道理:求人不如求己。可以说,作者也是有佛性的一面。从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到最后一次卖血(没有成功),无不都在凸显着自我生存的价值。第一次卖血的成功,让他娶得了貌美如花堪比西施的老婆:许玉兰。最后一次卖血的不成功,让他失去了本应该是想当然的吃炒猪肝,喝温黄酒的资格,于是他哭了,哭的像个找不着家的孩子。他伤心的不是他的血不值钱了,没人要了,而是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被“利用”的价值。他怕以后再遇到困难时他无法再用卖血这种方式来解燃眉之急,毕竟他是孤零零的存在着,能求的人也只能是他自己。你可以想象的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张着合不拢的嘴,露着残缺不整的门牙,佝偻着背,就这样边走边低声的啜泣。这是怎样的一种难以复刻的悲?
在许三观的人生观里,生命等同于卖血,有生命的时日里,必定会有他卖血的身影,而它的颜色也只能是被八碗冷水稀释过后又被抽出两碗后的血色。
在那个固定的时间点里,在那个同属一代人的片段记忆中,总有一批又一批许三观式的人,靠着八碗清水两碗血,苦撑着着一个个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坍塌的苦命家。
生命在被创造之时是看不出颜色的,或者说它该是透明的。只是说,当它拥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皮囊后,便开始拥有了为之着色的可能。浅浅的生命却被硬生生的勒出来了本不属于它的血色。故此,我们都认为,生命是有色的,是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