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是L同学的爸爸吗?他又和同学闹矛盾了,我想了解一下他在家的表现,不知您现在是否方便?”在L同学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又一次犯错后,我决定了解一下这个令人头痛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这样。
“这个孩子呀!老师您别生气,顶多混个初中毕业,我可没指望他能考大学。说起他我就来气,天天闯祸!”电话那头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显然,孩子的爸爸特别失望。
L同学只是个七年级的孩子,家长就下了这样的断言,就L同学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他一定是伤透了父母的心!喜欢刨根问底的我不想就这样放弃一个刚进中学的孩子。周末,我以家访的名义走进了L同学的家。
接待我的是L同学和他的妈妈。还没坐稳,L同学的妈妈就连珠炮似的说开了:“老师,希望您狠狠治治这个孩子,他太不让大人省心了,天天犯错,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我和他爸都对他失望了,他连弟弟都不如……”L同学就木然地站在旁边听着妈妈的告状。听到这里,我大概明白了孩子为什么总喜欢闯祸。看着表面什么都不在乎的L同学,心里一定特别渴望家人和老师的关爱!对于一个没人喜欢的孩子来说,犯错倒是能吸引不少人的注意。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我希望我有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同时打开L同学及他父母的心锁。毕竟,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如果家校不能合力,L同学又该怎么办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与书为友,或许能让L同学一家紧张的亲子关系有所缓解!
于是,我第二次走进了L同学的家。这一次我主动开了口,感叹现在的孩子难带,并把自己陪儿子成长的故事讲给L同学的妈妈听,顺便也介绍了身为母亲的我看了哪些书籍,让我学会了理解孩子。L同学的妈妈被感动了,立马开始问我借书,并承诺让L同学的爸爸也一起好好学习,用精神陪伴孩子成长。
一段时间后,我又开始询问L同学:“最近回家,感觉到爸爸妈妈有没有变化?”没想到L同学说:“爸爸妈妈突然不像以前那样凶我了,讲话好像也很有道理的样子。最奇怪的是从不看书的他们竟然在读书,有时还给我和弟弟讲故事!现在的他们,都像是换了一个人,要是他们一直这样,该有多好啊!”听了L同学的感慨,我故作神秘地说:“知道老师施了什么魔法让他们改变的吗?”
“老师,您快说,是什么魔法?”
“这个嘛?是秘密!至于答案嘛,就在这里!”说着,我把几本孩子喜欢看的书放在了L同学的面前。就这样,L同学把以前犯错误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慢慢的,他也有了可喜的变化,以前那个让人讨厌的淘气包不见了!王维审老师说:“教育就是帮助人慢慢获得成长的动力,慢慢完成对生命的体恤,对尊严的认同和对自我的成全。”而成长的动力,我认为更多的来自于书籍!
功利的社会让我们的父母们开始焦灼起来,总是认为省心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因此,乡村的家庭教育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恨铁不成钢和放任自流。帕尔默说:‘优秀的教学永远需要的是内心向上的召唤,这些书,以及它们所给予的启示,其实就是一条回家的路。我们总是要回到自己的家,精神的家,心灵的家。”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我们都需要有一个精神之家,心灵之家。正如谢云老师所言:“所谓的美好教育,我愿意相信,不过就是无限地趋近教育的本质,无限地靠近人的心灵,无限地关注和用心于人的生命发展和精神成长。”而阅读,就是我们心底的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