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互领域工作3-4年,设计技法的瓶颈越来越让人焦虑。
除了提升管理能力,在专业度深入方面,个人有2个发展方向。第一是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即提升商业、产品、运营思维,从而应用到策略制定上,即重点研究打法;第二是寻找第二曲线,竞争与技术变化会推动设计变革,所以前一阵入职时是想做VR/AR事业线的,但因为某些原因暂时放弃了,现在公司内部推行服务设计,且我承接了某业务线的对应OKR,或许这是第二个机会!
由于公司内没有非常完整的案例,一切还在探索中,所以本文是我整理的服务设计相关知识和工具,也帮助大家转型、在自学中解决漏洞。
01.服务设计概述&设计流程
服务设计的很多基础思维和设计目标,与用户体验设计是保持一致的——如“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买的爽”等。但他们的本质区别,我认为是在全流程中产生价值的触点和方式不同。
体验设计更关注在基本已定的商业和产品定位下,关注用户每一个触点的体验;而服务设计是“带动中后台组织变革,考虑触点和企业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等是否能够落地实现,强调品牌和用户体验的融合,用服务蓝图设计推动组织的改变。”
简而言之,体验设计主要是全流程中从上到下的执行,反向推动力度容易受限;服务设计更主张相关人员共创、甚至引发中后台的变革。
所以服务设计代表着以用户思维为驱动力的再一次产业革新。
在设计流程上,一般分为5步:用户研究、利益相关者共创、优化用户触点、优化内部触点、迭代
用户研究和迭代,与体验设计的方式几乎一致,所以重点讨论“利益相关者共创、优化用户触点、优化内部触点”
02.利益相关者共创
共创小工具:
· 疯狂发想法:为引导共创者从不同视角思考,将各种假设设置成「如果卡」;先提出一种假设,引导大家静默思考随后分享创新概念,然后再提出下一个假设,以此类推
· 头脑风暴图:根据每个方法进行思考、得到新的解决方案,方法包括「替代法」、「组合法」、「借鉴法」、「改进法」、「拓展法」、「转换法」、「消除法」、「逆向法」、「重组法」
· 635头脑风暴法:参与者为6人,每人有1张设想卡;每人在5分钟内在自己的设想卡上写下3个设想,然后将卡片传给右邻的人,TA再构思3个设想,以此类推,完成6轮设想为止
· 世界咖啡:参与者分成至少3个以上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产生创新概念后,本组留下2个人阐述本组方法和记录反馈,剩余的人去其他组给予反馈;每轮反馈10分钟,含3分钟讲述、7分钟反馈,直到获取其他全部组的反馈为止;结束后所有人回到本组,根据其他组成员的反馈对本组概念更新迭代
· DVF筛选法:从用户合意性、商业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筛选方案
共创是不同背景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创,一般需要5类角色:客户(产品服务受益者)、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实操经验)、专家教授(提供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见解)、意见领袖(核心用户/种子用户)、艺术家(不按常理出牌,帮助产生意外收获)
除此之外,共创时保持创新领导力和发现心态非常重要:
· 创新领导力:侧重发现的能力,而不是常规领导力侧重实现目标
· 开放心态:指对非共识的不反对能力,因为创新一般源自非共识
03.优化用户触点
工具:
· 用户旅程图(重要):
· 场景卡:和旅程图的区别是专注单一场景的分析。包括场景基本信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现有方案带给用户的痛点、爽点、痒点,分析可提供哪些解决方案(情感上、功能上等)
· 服务供给地图:分析可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地图(没有具体样式)。梳理能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呈现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内容
这一步骤很像涉及全旅程的用户体验设计,同样需要优化情感曲线、对痛爽痒点分别深入设计。
但不同的是,服务设计可能涉及线下,所以需要通过五感来传达品牌,包括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按设计优先级排序);也需要通过三类触点向用户传达理念,包括物理触点(突出品牌价值)、数字触点(引发深度互动)、人际触点(传播品牌价值)。
04.优化内部触点
工具:
· 服务蓝图(重要):包括实体触点、用户活动、前台活动、后台活动、支持系统
· 服务缺口:是用户对服务的期待(需求)与实际接收到的服务之间的落差,包括倾听缺口(不清楚用户需求)、设计与标准缺口、表现缺口(实际服务和设定的标准有差距)、沟通缺口(服务没有兑现承诺)、顾客缺口(用户的事前期待和体验后的服务有差距)
· 利益相关者地图:为理清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解决问题时能更好利用资源。可将关系人列入、定位,用线条、箭头表示关系
这一步骤的目标是使支持服务的前中后台触点不孤立、减少冗余,使方案得到更加高效的实施。
如果方案需要架构变革才能支持,需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包括核心部门授权、更改营收模式等(如线下线上销售利益共享等)。
05.结语
以上就是对服务设计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分享,重点在于寻找用户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的差异,从而实现快速转型。
如果后续在项目实施中有感想和心得,也会及时复盘并更新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