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战争的本来模样

没有华美的场景,没有欢愉的场面,只有痛苦的挣扎,不堪的逃生。战争的原因已不必再追究,结果也随它去吧。今天和平的温床不该让我们躁动。

和《血战钢锯岭》相比,《敦刻尔克》更在意撤退的意义,不败的精神。虽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也体现了集体英雄主义。一部优秀的电影不该是一部战争动员片。相反,它真正地让我们看到求生的痛苦、被抛弃的无奈。

家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不知多么令人向往渴望。

每一个士兵在说到“祖国”的时候都饱含深情。在道森先生的民船上,士兵出甲板说像看看悬崖,不在意它具体在哪儿,只知道它属于祖国。被拖拽上船的士兵,猛松一口气,说:“救我回家。”救我回家,救我回家,每一个被困的士兵都发出这样的呼声。

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生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结尾士兵在火车上读的那一段是丘吉尔激动人心的演讲。

然而那些死去的,在痛苦与绝望中没有反抗得过命运的人,我们虽不能给他们送上“为国捐躯”的花环,但祝他们安息。悲悯仍在,十年百年,即使在和平的今天。

战争,是丝毫不值得拔高的。它的胜利和失败一样,是由血液凝固而成的。无论是宣而不战,还是大撤退,都绕不开战争的无奈。

战争本没有意义。

和平安定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去思索去铭记,去缅怀、悲悯不幸的一切。


妈的,看得我脸盲症都犯了。谁喜欢战争?谁喜欢战争片?谁喜欢滔滔不绝、喋喋不休讲战争带来的一切。先是看了《二十二》,后是看了《血战钢锯岭》,又看个新片《敦刻尔克》。一个战争时被日本人强奸的女人,一个讲战争的残酷,《敦刻尔克》讲的啥?我看得一脸懵逼,毫无意义!战争就是个屁!

相比那些抗日神剧,这才是战争。我小时候,我妈说她最喜欢看“打仗片”,就是端个机枪,嘟嘟嘟嘟嘟,一扫死一大堆,酷炫,过瘾!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是假的,估计上战场没端机枪呢就被人家端了。像李云龙那样活到底还一堆爱恨情仇的,接着出《亮剑》2345的有几个。

暑假我妈要我弟当兵,我弟死活不去,跟老娘犟,青春期的叛逆延后到17岁。我妈常说保家卫国是对的,你不出个儿子,她不出个儿子,谁的儿子上前线。这段正义凛然的演讲是发生在某部神剧开播后的。军训过的我就不羡慕单手翻墙的特种部队了。那累的!不过我更敬佩那些吃苦耐劳的兵哥哥们了,嗯。

本来想写个像模像样的影评呢,看来我是正经不了。去你妈的影评,枯燥死我了,装不下去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