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户六口之家,夫妻俩和两儿两女四个孩子。
丈夫常年有病,干不了重活,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即使再艰苦,夫妻二人还是把大儿子送去了学堂读书。
有一天,丈夫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
他把妻子叫到跟前:“春娥呀,我怕是不行了。我走之后,就别让咱家老大念书了,节省点开支。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让他们去自谋生路吧。
另外,要是有合适的男人,肯接受孩子的,你就嫁了吧。”说完就咽气了,春娥大哭不止。
等办完丈夫的后事以后,春娥把大儿子叫到身边:“儿啊,为娘的想跟你商量个事。你看咱们不去学堂念书了行不?认识几个字,会算账,会写自己名字就行了。”
他们的大儿子虽然才八九岁,但也明白父亲去世了,家里负担更重了。于是点头同意了。
可那孩子的眼睛里明显有泪花。春娥看在眼里,除了心疼也没别的办法。
第二天,春娥就带着大儿子去学堂找夫子,说了孩子要退学的事。
没想到夫子一听就急了:“这孩子是个读书的料,怎么能说退学就退学呢?岂不是误了他的前程?”
夫子不同意春娥的孩子退学,说把他的费用全免了。春娥只好千恩万谢的回家了。
日子就这样紧巴巴的过着,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在孩子们很少闹病,吃糠咽菜抵抗力反而更强。
有一天,春娥的大儿子去了学堂,她带着其余三个孩子去地里干活。三个孩子在地里玩耍,她就在地里锄草,一直锄到了日落黄昏。
她擦了一把汗,直起身子喘口气,看了看孩子们,孩子们在捉蛐蛐。
她又看了看天,太阳落山了,天也很快就会黑下来,下地的人们都回家了,她也准备停工回家做饭。
正在这时,不远处的前方传来吹吹打打的声音。
春娥抬眼望去,只见四个瘦小的人抬着一顶花轿,还有一个男人骑着一匹白马,其余的都是吹拉弹唱的。
春娥心想:这是谁家在这个时辰这个荒郊野外娶亲呢?
那些人直奔她的田间地头的方向而来。等他们走近,春娥也看清了他们,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他们哪里是人?分明是一群狐狸。
抬轿的四个狐狸,吹奏的也是狐狸。
只有一个骑着白马的是个人,应该就是新郎。轿子里的看不到。
那些狐狸慢悠悠地走近了,春娥怕一群狐狸会吓到她的孩子们,就鼓起勇气朝狐狸走过去。
她拦住骑马的人说:“你们绕开我的地吧,别吓到我的孩子们,我也不容易。”
骑白马的人就招呼身后的狐狸们绕开春娥的地,慢悠悠地往前走去。
忽然,花轿停住了,花轿的帘子掀起,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子探出头来,对春娥笑着说道:“这位大嫂,请问你会包饺子吗?”
春娥一听,立刻答道:“会的,这个我最擅长了。”
于是,那位新娘子便邀请春娥去她家里,给她包饺子吃。
起初春娥是不答应的,因为她明白眼前的新娘子可能也是狐狸。况且她还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
但那美艳新娘诚恳的说道:“实不相瞒,我们都是狐狸。我今日大婚,特别想像你们人类一样举行婚礼,所以就模仿你们人类成亲的样子。我还特别想吃你们人类包的饺子,但狐族的人都不会包,希望大嫂帮帮忙。”
春娥觉得那新娘子说的诚恳,就答应了,只是三个孩子怎么办呢?狐狸新娘就让春娥和三个孩子都上她的轿子。春娥一听,赶紧说使不得。
没想到狐狸新娘说:“无妨。我们狐族不像你们人类那么多讲究,我们不忌讳这些的。”
春娥无奈,只得带着三个孩子上了她的花轿,挨挨挤挤的刚好能占下他们几人。
说话间,天也渐渐黑了。但花轿里面有一个红色的小球,微微发着光芒,倒也能看清轿子里的情况。
春娥和狐狸新娘拉些家常话,不知不觉就到了新郎家。春娥一看,好气派的一座宅院。似乎周围多少里地的范围内,只有这一座宅院。
院子里张灯结彩,有狐狸,也有人,好不热闹。估计那些人也是道行深的狐狸变的。
春娥被侍女打扮的人带去厨房,春娥也把孩子们都带了去,寸步不离。
春娥和面做馅,包了一盖帘肉馅饺子。侍女们说够了,别人不吃,就新娘吃,别人都爱吃肉。
新娘新郎留春娥和孩子们吃饭,春娥一看,全是肉,鸡肉猪肉羊肉什么的都挺全的。她和孩子们饱餐了一顿。
吃饱喝足以后,狐狸新娘悄悄对春娥说:“你回去以后,赶紧打开你的衣柜。”
春娥问为什么,狐狸新娘说:“你打开便知。”
说罢,就让四只狐狸抬着花轿把春娥和她的孩子们送回家去,而且还给她打包了很多熟肉。
此时,已是午夜时分,春娥悄悄掀开轿帘看向外面,万籁俱寂,到处漆黑一片,只有轿子的声响。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等春娥到了家里,她的大儿子已经和衣睡下了,不忍叫醒他。也让其余三个孩子去睡觉了,孩子们早就困了,躺下就睡着了。
这时,春娥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悄悄打开了衣柜。
只见破旧的衣柜里,塞满了成匹的上等布料,还有一包裹银子,她数了数,足足二百两。
春娥明白,这是她给狐狸包饺子,狐狸给的谢礼。
这时,春娥觉得很不好意思,自己只是帮狐狸新娘包了一盖帘水饺,她却给自己这么多东西作为酬谢。看来狐狸也是有情有义的。
第二天,春娥就拿了些银子给大儿子的学堂送过去了,夫子问她哪里来的银两,春娥说是自己一个有钱的远房亲戚给的。夫子深信不疑。
从此后,春娥省吃俭用,勤勤恳恳做事,再靠着那些布匹银两,把四个孩子都拉扯大了。
她一直都没再嫁,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能力养活孩子们。
她的大儿子还考上了功名,有了官职。他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接过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