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过程回顾
1.课前准备:
开课前三天自己确定上课的主题:进制转换,因为之前已经有过一定的研究。开课前一天我确定了教学过程的大纲与框架。上课当天上午我完成了所有资料的整理与编写。开课前半个小时我整理、打印了所有的资料;开课前10分钟我到达上课地点,上课前5分钟我打电话给我们教研组长确认上课的地点:高一底楼东选修教室,并准备上课;开课铃声响了组长打电话过来说要换到高二底楼选修教室,等我关了电脑准备过去,组长又打电话来说不换了,我赶紧重新打开电脑,重新安装VB迷你版、分发课堂导学案等其他准备工作;上课铃声响后6分钟开始正式上课。
2.上课过程:
①十进制转二进制:首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演示一个十进制正整数怎么转换成二进制(除二取余,余数倒排),刚开始我叫的那位同学除二取余后,余数没有倒排,顺着写了,后来在学生的提醒下又上来改了过来。然后,PPT给出VB部分代码,再让一个学生上黑板写缺失的那部分代码,结果也和我预想的一样把除二的VB语句写在了取余的前面,以及余数倒排的VB语句也写正确,后来也是下面的同学提醒才改正过来。最后由我打开十进制转二进制的VB工程,填上学生写的代码验证其正确性。
②二进制转十进制:首先PPT播放二进制转的例题:用按权展开的方式把一个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数;然后让学生开我写的VB代码(故意把每一位的权值写错),问输入一个二进制运行完后会输出多少,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对的。然后我运行该程序,给出正确的输出。接着让学生来该代码,让其输出对应的二进制。然后给出二进制转十进制的第二种方法:逐位累乘,并对其原理进行了简单的讲解。最后给出代码,并让学生填核心代码,并验证之。
③十进制转十六进制:首先PPT给出计算十进制转十六进制的例子与方法。然后让学生看程序代码,并填空(MID函数的应用),即已知每次除十六的余数,求其生成十六进制的表达式。最后验证其正确性。
接着给出十进制转R进制的:程序框架。
④十六进制转十进制:首先原理简单讲解(与二进制转十进制相似),然后给出代码片段,让学生填空,最后验证之。
接着是R进制转十进制的框架(PPT投影)的简单讲解。
⑤二进制与十六进制的互换:对照代码进行简单的原理讲解。
⑥小结:十进制转R进制,R进制转十进制已经二进制与十六进制互换的要点与技巧。
3.课后研讨
组内听讲老师对本堂课的意见及建议。十五分钟的讨论交流,每位听过课的老师对上课的策略、方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选择的专题很好,之前没有人把进制转换作为专题来讲。但是内容太多,应该分成三节课来讲。一节课讲十进制转R进制,二是R进制转十进制,三是非十进制之间的转换。因为内容太多,十进制转十六进制等后面的内容都没有展开。没有展开讲得内容等于没讲,因为现在的学生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课后愿意再花时间去研究老师没讲的知识点的少之又少。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备课的时间多,备学生的时间少。本想把更多的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但是因为内容太多,学生反而得到的更少。
三、对教学方法、策略的反思
本节课每一种进制转换的基本套路是先讲原理,再和学生一起完成代码,最后是我运行调试并验证其正确性。存在的不足如下:
1.没有学生相应的练习。练习其实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即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因为没有练习,虽然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在听,但没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直接给出进制转换问题的解决框架。直接给出框架省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经过自己思考、讨论的结论是,即使认同也记不住,更不会应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提炼,慢慢生成。
3.代码多,解释少。课堂中涉及多个程序,每个程序有二十行左右的代码,但毕竟都是我写的代码,带有我自己的风格。学生看懂并理解我的代码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加上我的解释会加快这个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本人只聚焦于我认为的核心段落上,很多同学可能还有好多其他地方没看懂,跟不上我的思路与节奏。所以我应该对每个程序代码先作一个简单的讲解加快他们理解的过程。
四、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1.板书。粉笔字写得不够认真用力,看起来不够清楚。不够认真,字就写得不够端正;不够用力,字迹太浅。这都导致学生辨认吃力。
2.学生出现典型错误时,没有及时抓住并强调。这其实是一个课堂问题生成的问题,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如果能及时抓住并解决好,就能起到很好的教学作用。因为这个学生的问题,肯定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其他同学也有类似的问题。
3.重点内容没有强调、突出。老师认为是重点,是因为他的眼界(做过更多的题目,看过更多的试卷),但学生不知道。所以“敲黑板”就是这么来的,重点内容在PPT中可以通过调整字体大小、颜色、出现的方式、动态图、声音、重复等去强调。
五、结束语
一堂好的课,必定是一堂学生需要的课。一是在内容方面一定要切合当前学生的实际,不能准备太多,也不能太少;二是在教学策略方面,避免唱独角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才能取得的更好的效果;三是教师认为是重点的内容一定要强调、突出,让学生容易抓住本堂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