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在一个宿舍住了四年。那时她是一个小巧玲珑、勤快的广东女孩。
瘦小的广东女孩和来自西北的我,都喜欢读书,喜欢文学,我们都情感丰富、细腻。因此我们俩比较投缘,在节假日里,一人带一本书,在春光旖旎的拙政园里,一边赏景,一边读书;在某个没课的下午,边喝茶边聊天(我喜好饮茶,说起来,还是受她的影响);或是在蝉鸣蛙噪、月明星稀的夜晚,坐在楼顶畅聊各自家乡的风俗。共同的爱好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算起来,从九一年到现在,我们认识有二十七年了。期间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2005年,恰逢毕业十年,我们有了毕业后第一次相聚的机会。那次,我丈夫在兰州学习,她去敦煌游玩,我们在兰州待了两周,期间叙了青春往事,叙了别后离情。两周后,她去敦煌,我返回家。那时我们都还年轻,像所有学中文的女生一样,我们虽然做了母亲,但依然多愁善感,那次我们挥泪作别,感慨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第二次相聚是十年后,大学毕业二十年,同学们在久别的校园重聚。我们又一次见面,从青春年少至人到中年,大家脱去了青涩,变得成熟,但那份浓浓的同学情谊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浓厚。这次我们的话题比较接地气:谈工作、谈生活、谈老公、谈孩子;第三次见面是2016暑假,我去广州培训。培训之余,林带着我品尝了广州的美食,广式茶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了林,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座城市。这两次的离别没有以前那样伤感,通讯工具缩短了我们的距离,尤其是微信,我们随时可以联系。
今年六月底,她打电话说,她带的学生中考结束,她老公七月三号至六号到银川出差,她打算和老公一起来银川。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高兴,第一个念头是带她到哪玩。但我马上意识到,陪她游玩似乎不太现实,三号、四号我的学生期末考试,我要监考;五号、六号我被派到教育局改卷子,她来银川的这几个白天,我没法陪她,我们只能在我下班后见面。再加上她老公此行也忙,顾不上她,最后,她只好放弃了到银川的打算。我们的第四次谋面就这样遗憾地泡汤了。五日,热情好客的老朱盛情款待了林的老公陈先生。俩好友的老公第一次见面,毫无违和感,居然特别投缘,大有相见恨晚、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等我照顾儿子吃完晚饭,赶到酒店时,客人和主人都喝高了。不是我及时制止,这酒局不知什么时候能结束。林不在身边,绝对不能让他老公喝太多的酒。豪爽的西北汉子和豪爽的广东男人也彼此成为好友,我们的友谊进行了升华,朋友圈由两人变成四人。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而有些人即使多日不见,心的距离也不会遥远。就像我和林一样,二十三年间只见了三次,但我们的友谊历久弥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