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的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培养的。
但摧毁一个自信的孩子,只需要一句话。
心理疗愈大师斯科特.派克认为:
自信需要从幼年培养,成年补救是很困难的。
家庭,是孩子树立自信的第一场所。
这些方面不注意的家长,很容易培养自卑孩子。
爱孩子有条件。
自卑,和一个人的能力没有关系,很多优秀的人,仍然被自卑情绪环绕。
反而,幼年时期时是不是被无条件关爱,才是导致自卑的关键。
听汤加辉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在班级中是学习委员,成绩很不错,平时待人接物都挑不出缺点。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温柔又优秀的人。
但是他心中特别自卑,这一切都源于母亲。
母亲对他要求特别高,每次他成绩没考好的时候,就会被母亲指责、批评、冷暴力。
他很害怕这样的妈妈。
在他看来,只有自己足够好、足够优秀,才能被妈妈喜欢。
妈妈对他的认可,从来都是带有附加条件的,比如成绩不错、办事利落、表现优秀。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不优秀,就得不到妈妈的爱。
他认为妈妈始终不接纳自己,这也影响了他的性格,不管多优秀,还是觉得自己不好。
成长路上,他不敢有一丝松懈。
这种认知对孩子的自信心建立产生了严重打击。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越是苛刻,越是附加各种条件,孩子越自卑。
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父母要学会接纳,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如果父母始终和孩子的缺点较劲,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的自信心是无法建立的。
过于强调节约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经常会对孩子灌输节约的思想:
爸爸妈妈赚钱特别辛苦,你省着点花;
我们累死累活,还不都是为了你?
怎么又要钱?家里没钱!
这么贵的东西,够咱们在家吃好几顿了!
这些话看起来很正常,但频繁对孩子提起的话,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最直接的就是自卑、自闭、抑郁。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令人心疼的。
前不久我接待了一个咨询者,父母从小是这样教育他的:要省吃俭用,杜绝铺张浪费,别乱花钱买东西。
小时候,其他的孩子有裙子、礼物,她却不敢和父母开口。
工作后,依然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朋友跟他一起出去玩,有的东西明明很想买,也有经济实力,但总是不敢下手:
“这么贵的东西我觉得自己不配。”
节俭的家庭很容易让孩子自卑,他们一花钱就不好意思,永远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少年派》中有句话:
“孩子兜里需要有钱,脊梁才能直起来。”
孩子也有人际交往,父母过于苛刻会让孩子在朋友间抬不起头。
家庭物质差,是不会让孩子自卑的,只要保持积极生活的态度,孩子同样可以自信、愉快成长,就怕家长对孩子过度的节俭,让孩子心理匮乏。
孩子的自卑,往往是母亲几句无心的差评导致的。
父母长期频繁用负面言语刺激孩子,孩子在潜意识里受到影响,认同父母所说的:“原来我确实不行。”
在这种教育下,孩子怎么可能自信呢?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写下:
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想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言语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是安慰还是讽刺,是温柔还是暴躁,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信心。
一个有抑郁症的孩子去复诊的时候,母亲在跟医生交谈,孩子在看书。
医生表扬孩子:“真用功!”
母亲紧接着说:“用功,假用功。”
医生急得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为什么孩子都已经抑郁了,家长还要继续原来的教育方式,为什么不知道改变?
难道非要孩子从阳台一跃而下,家长才醒悟吗。
喜欢打压却又不知道鼓励孩子的父母,就是一点点把孩子逼到自卑、抑郁的深渊巨口中。
每个孩子的人生都会和自卑见面。
父母用爱和鼓励教育孩子,孩子往往可以跟自卑对抗。
勇敢表达爱,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孩子才能自信、乐观、才能充满能量。
父母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自己。
来自父母家人的鼓励和爱,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良药,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更充实,更自信,因为父母对他的态度,让他们懂得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