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7日开始读诗,今天是第17天。随意开始读的,却是一本清诗选集,算是大致阅览了部分清诗。
今日读的是李因笃的《望岳》。看到这个题目,马上就想到杜甫的《望岳》,据说这首诗杜甫作于20多岁时,也许正是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让杜甫成为后世一些人眼中最伟大的诗人。
说到五岳,我只去过南岳衡山一次,其他几岳都没去过,华山近在咫尺,多次路过,泰山也曾经路过,嵩山曾经去到山脚下,都未能亲临,实在是有点可惜。我喜欢爬山登高,无奈而今名山大川都要门票,便是连本地知名的武当山,我也没去过。
同是望岳,杜甫望的是泰山,而本诗作者望的是华山。前六路都着重写华山的景。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来形容华山,一个是屏风,一个是仙人掌,这教我等未曾去过的,很容易就想见华山的样子了。最后两句,则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同时也鲜明的表达了自己隐居而不在乎世人议论的态度。
李因笃,父亲早亡,与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寄住外婆家。幸得外祖父教诲,自己又天资聪颖。而根据百度查阅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其母亲的“教子有方”。其父从师明末关学儒宗冯从吾,为得意门生。后来,他果真如母亲所愿,推动了关学的发展。这里说到关学,又让我想到湘学,一个地方应该有一个地方的文化、学派,想想我们这小地方,终究是文化不兴啊!
李因笃13岁时立志反清复明,此诗怀念友人顾炎武,而顾炎武,正是反清复明的代表人物之一。真的是人以类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