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在《一个人就是一支骑兵》里写道:在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关于创造的秘密。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颗成功的种子。每个人都要保护好、照顾好这颗种子,因为它是让我们长久发展的原动力。
马斯洛说:“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毕淑敏老师说,读到这里她总是心怀战栗地感动。
但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里时,只感到无尽的羞愧:没错儿,我就是个习惯避重就轻的家伙。尽管自觉羞愧,但又深深感到幸运,至少这段话已经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所在,现在补救还来得及。
既然体内的种子还有发芽的欲望,既然生命的火焰还在熊熊燃烧,为何要向所谓的“现实”低头,放任自己随波逐流?说到底,生命的欢愉不在于房子多大,车子多好,而在于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内在充实。
以前我很认同一句话——学习本就不是件轻松的事,所以毫无愉悦感可言。一些教育者还频频发声,以劝告家长: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学习就是又苦又累,但是再苦再累你都得忍着学下去,不然,长大以后你会更苦更累!”
但是对此论调,现在我的观念完全转变了。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终于明白:没有愉悦感的学习算不得学习!那顶多叫“被灌输应试知识”,怎么能跟“真正的学习”挂得上钩?真正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学”——学会一种技能或者某种思考方式。
真正掌握了某种技能,你会感到自豪和满足,它能带给你自信,无论这技能是修电脑还是修拖拉机;而学会一种理智的思考方式,你能体会到自己的境界更高了,你不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自然而然地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
正如《心理学教授的弟子》篇分析的那样:苦大仇深型的学习者,主要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追求科学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优裕与好处。一旦达到目的,对于科学本身的挚爱就会慢慢蒸发,代之以新的更敏捷的优化生存状态的努力。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保护好体内那颗种子,导致种子被追求物质和名利的鸟儿衔走了。而另一种因遵从心底爱好,去追求科学知识的学习者则不然。他们会在种子的指引下,兴趣盎然地不断攀升,绝不会因路边暂时的风景而停下脚步。
如此看来,小心守护那颗种子真的很重要,我们不仅要对它倍加重视,还要常常检视内心,尽量做到对它始终如一。你看,那些被各种鸟儿衔走种子的身体是不是最容易患上“夜不能寐”的症状?
毕淑敏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就是一支骑兵,虽是独自一人,但身后有一支军队。你之所以成为你,是因为你有你的司令和政委,你有你的后勤部长,你是你自己的小兵,又是你自己的统帅。
而在我看来,那颗至关重要的种子就是你的司令,就是你的统帅。身体能够在你浑然不觉中完成种种复杂的运作,正是要归功于它。表面上它安安静静,实则能够指挥生命里的千军万马。
所以,你还在犹豫和拖延什么呢?体内的种子在如此焦急地等待发芽,生命追求创造性快乐的呼声如此清晰。让我们用力回应它的指引吧,以我们全部的热情和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