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一个心理学流派,都无法否认,童年时期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今天听了萨提亚模式的培训师的微课分享,她举了许多实例:一对情侣,女生无比依赖对方,后来甚至到每小时查岗,每天问好几遍对方是否爱自己。追溯到童年,便可理解,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办法把她带在身边,被父母送去给亲戚抚养,所以从小便没有安全感,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亦如此。张老师提到她认识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长得不漂亮确无比自信,阳光。原来是父母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给了无条件的鼓励和认可,即使是她小时候长了雀斑被嘲笑,父亲会告诉她这是上天给她的特殊胎记,让爸爸一眼便找到她,这棵种子成长为自信从容的模样。
案例都是生活中比较典型常见的例子,我们似乎也都能理解,也赞同童年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无比巨大。案例分析,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人都比较睿智,而对于自己的问题,似乎难以发现......
我问自己,“投射在我身上的又是怎么样的内心孩子呢?”原来我是渴望被鼓励,被肯定的孩纸。奇特的是,印象中小时候并没有因为没有鼓励而感到难过的事件,而是长大,才发现其实是有缺失的。
父母比较开明,从小父母给予我比较多的自由,极少干涉我的选择。他们叶给予了我满满的爱,所以,我个人算比较独立,能❤️他人。
但是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我在一个鲜少有鼓励的环境中成长,父母都不算不严厉,但我的是在父母无意识地以“批评”为主轴的方式下成长的,也可以说是较少受到鼓励式的引导。
在听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微课的同时,我思考了片刻,突然意识到那童年的那个我,其实没有长大,在我乐观积极的态度下,仍藏着一个渴望被表扬,想被认可的心,这或许又使我的自尊心比较强。这个孩纸投射在我成人后的生活中,我之前甚至没有意识到,当我被否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情绪按钮就比较容易被启动。直到昨晚,回归原生家庭的角度思考,我才肯定了这个问题的根因。
同时我第一次似乎可以理解父母这一辈会鲜少给予孩子鼓励的原因,一方面传统的理念是太多的鼓励怕孩子过于骄傲;另一方面,她们又何尝不曾经是渴望鼓励的孩子呢。或许我真的应该开始以成人的角度开始去了解喔的母亲,而不是作为女儿的角色,仅仅去感受。
庆幸的是我找到了这个藏在意识深处的孩纸,现在还没有想好怎么与它相处,让她快快长大,但是我想,我已经个成人,有能力给予它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关爱内心的孩纸,爱自己,认可自己,控制好这个情绪按钮。
肥沃的土地、充分的阳光会让种子更好更快地成长,但也并不是每一棵种子都能在沃土中生长,这时候要靠种子顽强的生存,冲破环境带来的困扰,长出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