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知识,每一个学期都要经历无数次考试。这些考试,大大小小,都是为了诊断学生的学情而开展的。通过考试,来发现学生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那些知识还没有掌握,甚至,存在知识的漏洞。那么,评分,作为一次次考试客观存在的数字,教师应该怎样把握评分的标准和方式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十三条建议中提出了具体而切合实际的建议。
评分,是老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评判。这个评判,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充分信任教师,才能接受这个分数,以及分数背后体现出的教师对其的评价。这一点,看似无关紧要,却是“评分”对孩子有意义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对老师持抵制甚至对抗的状态,无论什么样的评分,对这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意义的。因为,这个学生不接受这个分数,以及分数背后教师对他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师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评分才能有意义,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这个常识,我们不应该忽视。师生建立了信任,教师的评分如果有失公正,学生也难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的评分必须公正,在公正的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一个建议,教师的评分必须“怀有好意”,这个建议非常有意思,“怀有好意”,意味着教师的评分不是为了评分而评分,也不是为了批评而评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分。这就要求,教师在评分的时候,要把握合理的尺度,一切都要从学生的发展着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
不及格的分数,我在平时的形成性测试中是经常遇到的,我总是以“公平”“公正”为由,把这些不及格的分数送给那几个孩子。目的是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以便提高自己。在这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提供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是呀,如果我急于给孩子一个教训的话,也许会适得其反,让他落入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的深渊,而变得更加麻木,进而可能还会产生厌恶的情绪。现在想来,我还真得庆幸,那几个没有被我的“不合格”分数打垮的同学,还能继续进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了!
在一次次的测试中,如果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是不是可以给他一个最低及格分,然后,教师耐心地帮助他去寻找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这样地评分,是不是更加有利于促进孩子朝着一个更加有利的方向迈进呢?
在这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对学生更加公平的评分方式。我平时的评分都是一张试卷定输赢,而不去考虑学生的课堂回答,家庭作业,课下实践等各方面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评分应该综合学生一段时期的表现来进行。他提出:“我给的评分总要包括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并且包含着对好几种劳动的评定——包括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是好几次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不太长的作业)、课外阅读以及实际作业等。我用一段时间来研究学生的知识,学生也感到这一点。到了一定的时间,我就对他说:‘现在我要给你评分了。’”
这样的评分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用过,我总是习惯于借助一张试卷来考量学生这一个单元或者这段时间的学习状况。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评分方式,我真的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评分方式,把单一的试卷分数变成对一个学生一段时间里的各方面学习劳动的综合评价。这样的方式,更加关注平时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积累,也更加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过程,从而有助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细节,把握细节,不断提高自己。这样的过程性,综合性的评分方式,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