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被很多形容词来描述,伤我最深的,是“常常很悲观”和“哪里都幼稚”。之所以会被伤,其一是因为说这话的人,在价值观和认知上是我的理想型,其二,这些是我一直想改变的事实。人生的过客,像是看了你这几天表演的一节,留下评论,拍屁股走人。但只要生命还在继续,这部戏剧就仍在上演,我是我自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剧本是在沉默中灭亡或爆发中成长。这部戏剧的序章如下:
不知道自己有问题,知道自己有问题,不知道是什么问题,知道是什么问题,知道怎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不知道自己有问题
几年前,生活如此美好,嫁了同学,两个孩子,工作不错,我一如既往的无条件支持他做任何事,他是那么优秀,如果我觉得不对,那一定是我错了。
知道自己有问题
某个偶然的事件让我发现,我竟无法阻止自己的某些行为,那些看上去与我的责任、义务和规则格格不入的行为和想法,比如幻想一个人逃到与我现在生活完全无关的环境里,会让我暂时解脱。抱怨和逃避生活成了传统剧目,一次次上演。
不知道是什么问题
在吵架,磕书,折磨自己和身边人中循环。《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原生家庭》,《依恋》,《执迷》,《你的误区》等和各种育儿等等,这些我已经忘却了的书,当我想让它们成为我的剧目的蓝本,却发现没有对手戏,我跟一个并不在乎我 Well-Bing的PUA去谈怎么优化我的Well-Bing。对方并不想参与这种演出,只看到两个人貌合神离的演绎着暗恋桃花源。
知道是什么问题
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奶奶家,一年只能见到父母几天。一次,给妈妈和爸爸用拼音写了封信,说我很想他们,问他们什么时候来接我,这时候我奶奶抢来看到了我的信,我觉得我辜负了我奶奶的养育,羞得满脸通红,奶奶什么都没说,从此,我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变得透明,并按照按照别人的预期行事。家,对我来说不是现实存在,不是港湾,也不是概念,是个不存在的概念。
我整个人的成因和现状在这本书里被一一揭示,剥夺我夫妻,亲子,工作中的幸福感的真正原因在此却远不止此:
- 没有归属感
- 出了任何问题首先质疑自己
- 不会表达和索取爱,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 以牺牲自己并实现别人的价值观为己任
- 即使有能力或者理想,但却总把自己约束在别人的预期下
- 不敢正视和表达自己的需求,认为自己的需求是过度的,无意义的,永远不可能被满足的
知道怎样解决问题
这是我自己的冰山模型。我原来去看《亲密关系》这类的书,去学习夫妻或亲子对话技巧或者《并行程序设计》都是行为和技术层面,如果我继续直接利用他人的价值观和认知而忽视自己的根本情感和生理需求,非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故事的结尾也许真的成了一场混乱的“暗恋桃花源”。
解决问题
意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知行合一,知难行易,对我来说,不行即为不知。涅槃虽然很难,但并不是不可能。叔本华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能获取的最多最好的资源是你自己。而我体验过升级后的整个人的蜕变。正视自己的需求,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自我关怀,生活的可能性远比剧本超乎想象。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