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浏览家中教育类书籍,在读书的过程中,感慨心愿之宏大,世道之艰难,历史之曲折,知识之局限,书籍之匮乏,时间之紧迫,身心之疲累,金钱之紧缺。读书非一朝一夕之事,还是多走走,活跃活跃这个因久坐而日渐僵硬的躯体才是更为实际的事情。
行在路上,可以看到这个城市为民生生活所做的努力,广场、公园、基础设施的修建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丰富人民的物质精神娱乐生活,挺好。不过,书?可以去哪里寻找呢?倘若没有网络的便利,无书可读的我一如两眼一抹黑的瞎子,四处碰壁。
大学有图书馆,可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大学,当然中小学也有图书馆,可是这些图书馆并不是对外开放的,去过国家图书馆,虽然卷帙浩繁,借阅流程相对繁琐,很难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多数的二、三线以外的城市可能就剩下一些岌岌可危的充斥着大量应试书籍的小书店。难道是我所言之书籍门槛太高?网络上可见多少书店因少人购买纸质书籍而濒临破产,不得不贱卖书籍,而这里面又有多少可以称之为高级精神产物?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至少是我目前狭隘大脑难以思维的。
如果我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可能在这些基本物质满足的情况下,在文字、纸张消失之前,我会不遗余力地丰富和维护这些古往今来高级精神财富的承载物,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的探索交流活动,让这些沉睡的文字精神重新鲜活丰富起来,显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创造物上。
何为高级精神财富?那些由于真知灼见,高瞻远瞩,体察入微,和历史发展相互证明和交融的东西,这些精神财富一般经历几个过程:生活经验的积累、观察、分析——相对真理的归纳总结——排除万难揭示——作用于生活并印证——与生活交融,不断演绎丰富,化身于各个领域之中。
无可否认,人的精神世界是无限丰富的,未来也不乏高级思想者的产生,但书籍的保留无疑只是方便之道,体现了精神的延续和继承,如果能够借力,又何必再自讨苦吃,从头再来呢?就像我喜欢抄写一些书中文字,或许只是为保留这些财富做的卑微努力,当然对书籍的真正理解来源于心的内化,身之践行,否则抄多少遍也无济于事,人或许有时候也有些惰性,由于自己能力不足生成下策,自己做不到的,寄期望于他人,就像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自己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花钱,就把钱捐出去或者扔在地上,等待有缘人更合理化的利用。这个世界,贫苦人还是占多数的,继续更好走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互相帮助,彼此扶持,否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反正是个死,我还想活得舒服自在一些。
近日思索教育之目的,个人个性化与个人社会化不可分裂,换言之,以完全自由之精神适应环境生活。后者容易,前者太困难,而精神之完全解放,举步维艰,先看自己,再看这千千万万挣扎中的人们,不都是在奋力生活吗?谁又有多轻松?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反求诸己,先救自己。我的信仰是多元、真实、和谐的世界,而达成这个信仰,先在自己身上实现是更为切实的方法。我还是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我相信困苦生活中的人们终有觉醒的一天。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过,让我们拥有高贵的村民,而不是贵族。如果必需的话,在河上少修一座桥,稍稍绕一点路,但是至少在包围我们的黑暗的无知的深渊上搭起一座拱桥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