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写作,可学了这么多年,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这是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的问题。
而我也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开始学习如何进行写作。看了若干的书,学了若干的教程,结果依旧收效甚微。
如果我写到这里,你已经发现了问题,那恭喜你,你是懂得如何写作并且能写好的人!
我就拿本文开篇的头两段来深入分析一下。
把“模糊”当成“确定”,逻辑上的矛盾
”我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写作“,“我们”是指的谁?这个概念很大,在用词的时候,往往我们会使用到像“我们”这种模糊的概念。这个词通常不会让你产生代入感,反而会让你产生隔阂。
“从小学起”是具体是指的什么时候,有些小伙伴读过小学,可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有读过,这里就是没有说清楚的事。若是前面提到的”我们“是个通指所有人的话,那与”从小学起“就产生了逻辑上的矛盾。虽然我们未必会在意到这种细节,但这却会让人在读时产生潜意识里的不适。
而其中提到的“写作”又是指的什么?写作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每天记下今天发生的事情的日记是写作,老师布置下来的关于某个命题的作文也是写作,甚至于大学时候的论文也是一种写作。写作这个词太过广泛,也太过模糊,即使在我的心中有了“写作”这么个形象,却与你心中所描述出的形象不符。就如我们在玩接话游戏一样,你先去看一个词,然后通过你的动作传递给下一个人,虽然你觉得自己的动作做得对了,但下一个人却未必能准确领会到你动作的含义,因为你们心中所想的不一样!
在文章开头的两段话里,都存在着用模糊定义去说明确定事实的毛病,归根结底,这就是思维跳跃,逻辑不清晰造成的。这样会让读者弄不明白你在说些什么。
写不清想说的话,想和写的矛盾
这是写作里的通病,就是你心里所想的写出来后,读者会理解成另外一番意思。还是以文中的前两段话作为例子。
其中提到了“写不出一篇好文章”,你心里所想的好文章究竟是什么样子?
2013年的时候,教育部颁布了新课标,将初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鲁迅的文章《风筝》删除。删除是否意味着这篇文章不好?其实你了解了就会发现,并非是这篇文章不好,而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不太读得懂这篇文章。
就算是尼采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亦或是村上村树这样的通俗小说家,也是褒贬不一。
原因何在?好的文章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只有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有的文章,看的人多了,你也看了,所以你觉得他是篇好文章;有的文章,看的人少了,你没看,但你也不能说他是篇坏文章。
“写不出一篇好文章”里提到的“好文章”更准确的说,应该具体指出来是关于一个武侠故事的好文章或者是关于讨论写作方法的好文章。并且还要说明一点,你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好文章的标准是传播度高,还是专业性强等等。
因为我在读书的时候,教语文的老师会布置很多作文作业,由于那时阅历少,只能选择用很多抽象的词去描绘根本没有在脑海中形成过的画面,所以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便喜欢用抽象的词来写作。而这就使得自己即使脑海中有了画面,也依旧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去描绘脑海中的画面,以至于写出来的东西与想到的东西不一致。
懒惰的大脑,需要你的强迫
写东西其实是一种本能,只要人能在思考,人便可以写作。写作不过是将你想到的东西付诸于文字而已。
在读书时候的我很厌恶写作,不管是拿起笔还是打开电脑,只要一写出字来,整个斗就嗡嗡作响。后来我学到了关于脑科学的一些知识后方才知道,人的大脑是有惰性的,它会自己去寻找最简单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来运作。
如果仅仅是想,大脑不会觉得有多累,可一旦涉及到写,大脑就需要组织词句,分析逻辑,判别好坏。大脑在这样强烈的负担下,自然而然会萌生放弃写作的念头,甚至于你看到有文字就会产生厌恶感。这是大脑为了让自己轻松下来而做的事。
了解到这层后,我便会与自己的大脑做对抗,强行让自己将脑海中想到的东西写下来,久而久之,当大脑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后,我便能轻松的写下脑海中所想到的东西。
写作技巧其实是有的,只是你以前学错了。
你能看到这里,已经足以说明这篇文章不坏了,对于我而言,好文章的定义就是能让你看下去的文章。即使你未必现在就开始动笔,但能在你脑中引起一些波澜,甚而至于某天你会想起我写过的一两句话让你动起笔来,那便是极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