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说鸡,鸡鸡不同。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超级鸡”这个名词,其实我也是最近刚听到的。
普渡大学的一位生物学家威廉·缪尔做过一个实验:首先选择一群普通的鸡,让他们独自生存繁衍到第六代,作为参照组。然后又把生产力强的鸡创建了第二个鸡群,也可以把它们叫做“超级鸡”,之后在每一代中都选择生产力强的鸡组成一个“超级鸡”群。在经过六代之后发现,第一群普通的鸡群都活得很好,产量也不错;但是“超级鸡”群里只有几只存活了下来,其他的鸡都被这几只最为强悍的超“超级鸡”啄死了。他把这种现象称作“鸡群效应”。
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鸡类的两个特性:一是从长远产量来讲,良好的鸡群关系胜于个体的下蛋能力;二是绝大多数下蛋能力强的“超级鸡”都是通过挤兑他鸡获的生存的。
“鸡群效应”引申到社会层面,足以说明对于一个团队而言,为了长远发展,宁可要普通的员工,也不需要所谓的“明星员工”,这可能与我们多年来的常识相违背。通常来讲,一个公司一个团队,总希望多招收一些能力出众的“超级鸡”,并以此来带动整个团队效益的提升,但科学实验证明这却是错的。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仔细一想确实有几分道理。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是那些才华横溢、能力超强的人吗?好像并不是。一个班的学生走向社会,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可能是成绩偏上而人缘关系不错的人,或者成绩平平而人缘不错的人。当然有人会说是富二代或官二代,别打岔,我说的是同等条件下,不包括这种特殊背景。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篮球、足球等集体球赛中发现,内部团结、配合密切的团队更胜于个体优秀而互不配合的团队。
社会生活中,让我们获得更多认可的可能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团队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的可能也是良好的内部关系。
再回过头来看“鸡群效应”的两点推断,细思极恐啊。有没有发现人类也有类似的问题。一是从个人成长看,人际关系胜过个人能力,也就是经常说的情商对于成功更重要。二是从一个团队来讲,如果有太多超能力的人放在一起,就会相互挤兑。
那面对这个结论,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平庸作为借口,理直气壮地拒绝做一只能力出众的“超级鸡”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人不同于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有思考、反省和纠偏的能力,实验得出的结论,只是表明了动物天性。而我们人类应该从中发现一些东西,并有所思考,积极克服改善。对于能力出众的人来说,应该更加注重人际关系,注重团队作用,认清个人的局限性,在保持和发展个人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合作。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拒绝“超级员工”显然也不明智,它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培养和谐良好的内部关系,构建团结协作的团队文化上。
再回过头来说,面对个人要不要做“超极鸡”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是“超级鸡”的能力,普通鸡的心态,更好地合作,更加全面的发展。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