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清明两日游,第一天下午3点半,脚终于踏在了金牛古道上。
这一段,凉山乡至清凉桥,千年古柏密集。据统计,有240多棵,每隔25米,就有一棵古柏。领队筱A姐称这段路线是高汤中的高汤,精华中的精华。
古柏确实古,平均树龄一千岁。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周王朝,算上乱世,不过八百年。在车上,筱A姐讲,这里的古柏,根系发达,保护蜀地水土。另,它也是官道的行道树,是皇室偏爱的树种。“柏者,百木之长,多寿之木”,殷商帝王把柏树作为“社稷之木”,象征江山永固,国祚昌隆。故这里的古柏,也称皇柏,这里的古道也称皇柏古道。
一棵古柏,树干底部突起一坨树瘤,哦,这是怀胎柏,求子的拜一拜。另一棵古柏,主干倾斜,一分为二,树冠硕大无比,据说它为一个赶考的书生庇护风雨,书生考中状元,古柏也跟着沾光,便有了名号——状元柏。
据说还有“帅大柏”,“张飞柏”,“望夫柏”。如果我有权有势,有名有利,我会认养一棵古柏,那金牛古道上就有棵“金花柏”了。
路也古老。
金牛道,据说秦国的牛会拉金粪,蜀王心动,立马派大力士修路,迎接金牛以及源源不断的金粪。路是修好了,没有迎来拉金粪的金牛,却迎来了秦国的铁骑。在车上筱A姐讲了这个典故后,问驴友明白了什么道理。一驴友大哥说:“古人也要防电信诈骗。”
哈哈,精辟。金牛金牛,一头虚假的牛,骗掉了一个国家。
来看看迎接金牛的路吧。
这是官道,便于天子的命令快速传达。秦统一六国,车同轨,故秦直道当时便布全国。古蜀道是秦直道的一节,金牛道是古蜀道的一节,我们清明二日游,也只走金牛道的一节。
金牛道中有一节,被圈出来作为景区,即翠云廊(“张飞柏”圈进了景区),我们不走景区。据说默写《翠云廊》可免门票。
古道,虽说只有一两米宽,但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为了方便马车行驶,有门槛石,一块大石板铺好后,如果有坡度,大石板之间嵌一根石条,防止石板松动滑落;有拦马墙,即护栏,用石头砌的墙,一米来高,防止马车坠落悬崖;有錾痕线,即减速带,石板上凿有一条条錾痕线,防止马车跌倒;有饮马槽、拴马桩,即加油站与服务区。
古人修路科学实用,现在不通马车了,路还在。我们现代人来徒步,看古柏,看古人智慧。
“翠云廊,苍烟护”,没有薄雾,没有烟雨,清明阴天,人有点多,体验感不太好,不过我们拍照真开心。
行至清凉桥,往前走是现代公路,从古代穿越到现代。不见古木森森,眼前豁然开朗,菜花田金灿灿,屋前桃花朵朵开,春天在这里逗留。
将近7点,徒步至住宿点普安镇。徒步7公里左右,几乎没有爬升。
Day2
第二天,八点出发,开车20分钟左右,开始徒步。
这条路线,古柏没有第一天古道的密集,树龄年轻一二百来岁。但体验感超级棒。
人流稀疏很多。古道长,从普安镇至汉阳铺,徒步13公里左右。
一路上,各个户外群的路标挂枝头,方向标识醒目,我便一个人走了。
人少,悠闲拍古柏。八百至千岁的古柏,雄健挺拔,“横柯上敝,在昼犹昏”,这种幽深的纵深感,简直太棒了,仿佛穿越在时光的隧道中。
隧道幽幽暗暗中,出隧道,突然蹦出金色的菜花田,还拼接着鲜绿鲜绿的麦田。菜花田与麦田中,还稀稀疏疏点缀着屋舍,顿时从古柏的静谧中穿越到春光的明媚中。
古道,村庄,菜花田,麦田。清明时节,邂逅世外桃源。
行到抄手铺,没有卖抄手的,道路两边是几间青瓦灰砖的房舍,房舍连在一块,像大户人家,但是没有院门,应该是以前的集市。一只大白狗悠闲趴在地上,眼睛微闭着,它刚与一拨行人玩得嗨。
“笑一个!”我手机对准了它。
狗子张开了眼,咧开了嘴。哇,它还真给面子。
在黄泥墙的遮掩中,我遇见几位同车的驴友。他们发现了一个菜园子。我走近了菜园子。时令蔬菜长势喜人,我喜欢菜园的春天。豌豆花恬静低调地开着,梨花李花桃花开得张扬热烈,与嫩叶同枝同丫。院坝中,趴着一只大黑狗,高冷,让人不敢接近。
走过抄手铺,又走进了古木的时光隧道中。邂逅两千岁的“九龙柏”,主干缠了一圈红红的丝带,以为用作祈福。走近一看,是各个户外群的路标。
走过“九龙柏”,又邂逅好几棵一千五百岁以上的古柏,仔细瞅了一眼它们的身份证,简介都是胸径可达2米,高可达35米。2米?有的明明不止,扫了几棵古木身份证上的二维码,胸径5至6米,身高20至30米,哈,身份证上的数据敷衍了。
我又看了古木们的身份证号码,估摸最后三位数是编号,即第几棵树。“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当时蜀地官员交卸时,要点树交印。呵,这些古柏现在依然是带编制的,金贵得很。
一路悠悠哉哉地,发现七里村的几棵古柏,吊着营养液,拄着铁拐,树干空心的地方被其他什么材料填塞着。但愿它们都健旺地生长着,见证过李白杜甫们的吟哦,见证着我们今人的触碰,见证到我们子孙的瞻仰。
有些徒步者爬在古柏上装逼,我有点不爽,但不能制止。我走过古柏,摸摸它们的树干,感受到了时间的洪流,“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与古柏相较,一个王朝太年轻了,一个人太渺小了。我不敢狂妄造次,唯有虔诚敬畏,唯有感恩遇见。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我不奢求来生,今生邂逅了这些古柏,足矣。
另,这次清明能遇见这些苍苍古木,感谢黑马大哥采纳了我的提议,计划了两日古蜀道徒步;感谢筱A姐,通过她四处摇人,促成了这次徒步。
我重新认识了筱A姐。桂林阳朔之行,我见识了她说话做事的滴水不漏;这次作为领队,为了讲古蜀道的历史,她严谨地查找资料。我私下问她:如何做到脱稿把龙生九子的故事讲出来。她说,她把要讲的内容,吃饭散步的空档,都讲给同事们听了。
佩服!
我厚着脸皮要来了她整理的资料,为了咂摸这些古柏背后的历史,更为了欣赏且铭记那个把历史人文讲得激情飞扬的筱A姐,也为了砥砺要把一件事全力以赴做好的自己。
2025-4-6
筱A姐的诗
清明慢游翠云廊
皇柏列队筛晴光,石梯古道忆秦王。
新芽续写三国志,快门截取蜀汉霜。
张开双臂量经纬,苍纹开口话汉唐。
苔痕拼成时光印,脚步踏过识沧桑。
另一驴友姐的诗
游皇柏古道
清明结伴踏道秦,翠影参天古柏森。
千秋虬枝承露立,历朝辙印伴苔生。
拦马墙前思旧岁,清凉桥畔听溪声。
川陕通衢青史证,往事悠悠忆前贤。
筱A姐整理的资料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来历和传说故事主要与介子推和晋文公有关。以下是清明节的主要来历和传说故事:
1. 介子推与晋文公的传说
割肉奉君: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期间,因饥饿晕倒,随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给重耳食用,救了他一命。
隐居绵山:十九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亲自前往绵山寻找,但介子推不愿出山。
火烧绵山:晋文公听信建议,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抱树而死。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留下的血书,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设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这天禁火,只吃寒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第二天晋文公去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复活,便赐名“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 清明节的其他起源
古代帝王墓祭: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逐渐成为祭祖扫墓的固定风俗。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融合:寒食节与清明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代,祭拜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成为祭祖的主要节日。
3.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是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光明媚,人们常借此机会踏青郊游,享受自然。
插柳戴柳:人们会在清明节插柳枝或戴柳圈,以纪念介子推和祈求平安。
吃寒食:部分地区仍保留寒食节的传统,清明节当天只吃冷食,如青团、枣饼等。
4.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
纪念与反思:清明节不仅是祭祖的日子,也是人们反思历史、缅怀先贤的时刻。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清明节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来历和传说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人的忠孝观念,也为后人提供了反思与传承的契机。
二、古蜀道、秦直道、皇柏古道、翠云廊古道、金牛古道……
以上名称有什么不同?
秦直道~古蜀道~金牛古道~翠云廊~皇柏古道(范围不同)
1.金牛古道故事
金牛道全长600公里,四川境内的长达400公里。金牛道的名称与一段传说有关。战国秦惠文王欲伐蜀,但又忧心山道险阻,军力不足。秦人便骗蜀王会送来可以拉出金子的石牛。蜀王贪利,居然真派人从险峻的山给“金牛”开凿出了一条“金牛道”。称为南栈道,又名蜀栈。
金牛古道故事——天上不掉馅饼。
2.翠云廊广义狭义
广义的翠云廊,指以剑阁为中心,北至广元昭化,西至梓潼,南下阆中的三段古道,始植于秦汉,完备于明朝,古称皇柏大道,长150余公里。
狭义的翠云廊指被圈起来售票的翠云廊景区,长约4公里。
3.拦马墙的三古
树古【为什么皇室偏爱古柏】
“柏者,百木之长,多寿之木”,其发达的根系犹如大地的脉络,深深扎入土壤,固土保水让古蜀道免受水土流失之苦。
古柏“夏不畏日,冬不惧雪”,还曾作为里程标记,为旅人们指引方向。
更重要的——古柏在在殷商时期就作为“社稷之木”,是古代推崇的尊贵树种,也是华夏的祥瑞之树,以示“江山永固,万代千秋”。
树古~古柏参天是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共计240多株,平均每25米有一株,有“状元柏”“望夫柏”“鸳鸯柏”“怀胎柏”“石牛柏”“七仙女柏”等特色古树。
道古
交通工具活化石交通设施古
“拦马墙”、“饮马槽”、“门槛石”、“防滑线”、“栓马桩”等是古代陆地交通保存下来罕见的实物原形,堪称蜀道交通活化石。
栏马墙——防护栏,饮马槽——加油站,拴马桩——停车场,防滑线——减速带。
4.龙生九子故事
蛇母生囚牛,喜音律,站在马头琴上。
狼母二子,睚眦(yá zì),龙首豹身,好争勇斗狠,喜好杀伐,故立于刀环。
雀母生三子,嘲风,龙首禽身,喜欢探险和瞭望远方。
金蟾母生四子,蒲牢,肚大、善吼叫,立于巨钟之上。
狮母生五子,狻猊(suān ní),龙首狮身。喜静不喜动,喜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形象。
龟母生六子,霸下,龙首龟身。喜负重,力大无穷。又名赑屃(bì xì),背负石碑。
虎母生七子,狴犴(bì àn),龙首虎身。急公好义,仗义执言。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
龟母生八子,负屃(fù xì),似龙形。平生喜文字。与霸下乃同胞兄弟,皆为龟母所生,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鱼母生九子,螭吻(chī wěn),似鱼形。平生好吞水吐水。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5.清凉桥的介绍
现在是清代康熙年间修复的
清凉河上清凉桥
清凉桥连清凉道
清凉道通清凉村
清凉村上清凉庙
燕尾榫固定石块
另一个龙九子版本
蚣蝮,又名避水兽,没人说得清它的样子。头部有点像龙,不过龙头扁平些,更接近于兽类,有点狮子相,头顶有一对犄角。身体、四条腿和尾巴上都有龙鳞。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避水兽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巨大沉重的龟壳下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避水兽的祖先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表彰其家族护河有功,按其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礅上,并说这样就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能吞江吐雨,头朝上游吞水,尾巴在桥另一边,摆尾划水。
河底放置大量大石块,防止泥土被水冲走,从而保护桥基。
民间又称清凉桥又名奈何桥,走过清凉桥就是望乡台。
第一天
















驴友们拍的第一天




























第二天






















































驴友们拍的第二天

















脏狗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