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踱过一条老街

如果不是有游人在古镇的大石旁拍照记念,我以为我来到了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里。

老街名为“澜溪街”。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澜为波,溪为水。长江流至大通镇,在此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形成一个状如荷叶的江心洲,名为“和悦州”,发源于九华山东麓的青通河一路向西,经青阳最终经大通汇入长江,而老街位于河流于长江之间,故流淌出水上的诗行,故取名宋代诗人《澜溪》之名吧!

走在九百多年前古人踏过的方石上,看着两旁的徽派古建筑,沿街的商铺,脚步不由得就慢了下来。理发店,手工麦芽糖,小磨油坊,豆腐坊、鱼鲜,鱼具店,钟表店,都是轻慢的,没有急吼吼的叫卖声,也没有人来人往的讨价还价声。

冬天的咸鱼晒成一排排,一片片,大的,小的,长的,宽的,每一条鱼都是手艺人经过一系列过程精心准备的:齐刷刷的,齐整整的,是河流献给天空的祭祀大典。

那个有着130年历史的手工木称的老店,手艺人埋头制作他的杰作。星准,刻度,丝毫不能出错。度量公平的器具,称的是人心。据说那个家族传到这一代,已是第四代。一生做一件事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可谓是真正的传承古老文明。

那个不停穿梭织网的人,来回上下不停地摆弄着他的梭子,不一会儿,鱼网堆积在他的脚下。

那个拿着石斗一下下研芝麻的人,正做传统的芝麻粉吧!油香四溢,那是大通特有的味道。

小街对面,就是“和悦州”了。据说”和悦州“以前名为”荷叶州”。

为其改名为和悦洲的是清朝水师提督、湘军首领彭玉麟。彭玉麟认为荷叶洲是天然的避风良港,遂在此练兵筹饷,并在洲上设立参将衙、厘金局、皖岸督销局等行政税务机关,又建成3条用麻石条铺成的街道和10条长巷,直通江滨。由于街上茅庐毗邻,火灾不断,洲上人又为土地争讼不已,彭玉麟在一次检阅水师时把荷叶洲改名为和悦洲,取其生意人应和颜悦色方可生意兴隆之意。

我想到家乡的“铁板州。”一样的场景:渡船,树木遮敝的村落,还有被时光之轮渐渐辗压过的历史。

据说这“和悦州”有个美丽的传说。

唐代有位名叫金乔觉新罗国王子在到九华山弘法布道前,曾路过枞阳藕山,因不慎江边的一支莲藕顺江下漂,金乔觉顺手从江边拾起一只铁板掷向那支莲叶,此后沉入江中的铁板和荷叶便长出了两个沙洲,因此西边的沙洲叫“铁板洲”,东边的沙洲叫“荷叶洲”。

原来,家乡的“铁板州”和“和悦州”有着如此藕断丝联的关系。

曾经隔江相望的两处江心洲,原是一体。

道行高深的佛祖,万事洞悉,一千多年前一指一挥间,种下因果。

看看这个古镇的历史:

大通古镇,古名澜溪,西汉在此设立“梅根冶”,唐代设大通水驿,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清末民初时期,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安徽“四大商埠”。

大士阁位于大通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初名相水寺,亦名普济寺,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相传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千里上九华悟道修炼,终成地藏菩萨,曾途径神椅山落脚休息,大士阁即为九华僧人追慕而建,此后十方僧俗朝礼九华必经此地,香火十分兴旺。清光绪二十六年修《九华山志》所绘“九华山东南第一天台胜景全图”中,大士阁被列为九华一景,至此大士阁成为圣地迎接江浙沪及东南亚信徒的重要驿站,又被称为“九华山头天门”。

……

冬天的阳光真暖,小街毗邻的江面上停了很多船只,靠岸休息。稍远处几只货船在渐行渐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带走了时光也带走了前人。

阳光下晾晒的鱼鲜,依旧在青石板投下千年前的影子;老木门的隔板缝隙还留着千年人头攒动的声音,;马头墙翘起的房檐,喝了千年的雨水,依旧直指苍穹……


一个人的一生,终究是追逐着一条河流。

我是顺着一条江流来的。

这千年的小街,我想慢些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