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网络中级十一期坚持分享第286天光山心协小屋坚持分享第105天
再谈谈父亲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父亲清晰的存在,孩子容易觉得,母亲仍然围绕着他,他像是在一个城堡里。他想走出这个城堡,却发现好像没有出路。就像是,他仍如胎儿一般,还呆在妈妈的子宫里。
如果妈妈的功能强大一些,孩子会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完整的城堡,可还是憋闷的。
如果妈妈既冷,同时控制欲望又强,这容易演化成坟墓的意象。
父亲的存在,则会自动为这个封闭性的城堡,打开一扇门,甚至很多扇。
例如,一位父亲严重缺席的女子,会有这样的感觉,家完全就是妈妈的地盘。当有了这种明确的感知时,她想,如果爸爸常常在,那么她至少就看到,这个世界至少是有两个人的地盘的,她在妈妈的地盘呆不下去时,可以去爸爸的地盘上呆着。
这会演化出无数种含义,例如,如只有妈妈的地盘,那你不能破坏这个地盘,不能攻击,因为如果这个地盘被毁了,或者妈妈不要你了,那你将再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所以,孩子需要从最初只活在母子关系的感觉中,逐渐向外走,先走入父亲的地盘,如果同时还有各种亲戚邻居等,当然这些关系要足够重要,那么孩子会获得一种自由感。
并不是,只要有父亲、亲戚邻居,这种感觉就自动发生,而需要父亲和其他人,与孩子建立起足够重要的关系。
一个关系,就是一个通道。本质上,与妈妈的关系也是一个通道,但孩子容易感知为,妈妈好像是整个世界,妈妈的意志与身影,围绕着在他周围每一个角落。这一开始帮助孩子从自己的孤独世界中走出来,而先与妈妈这个人建立了关系。但之后,孩子就需要找到其他通道,从与母亲共生的关系中走出来。
当然,父亲在,孩子还会有一个非常直接的收获:当他远离母亲时,母亲有人陪,而且这个人还是强有力的,且与妈妈是恩爱的。
如果母亲是虚弱的、或强控制的,同时又是孤独的,那孩子即便打开了通道,从母子共生的城堡中走了出来,他也会非常担心,母亲一个人不能存活,或很不幸。
一个人的一生,是不断与母亲和家庭分离的一生。先是与母亲真实共生——在母胎里,而后出生;但出生后最初半年,仍处于心理上的共生中,而后与母亲逐渐分离,并逐渐意识到父亲和其他家人的存在;在未成年前,都处于家庭的一定的保护中,然后与家庭分离……最终去创造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