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期,受到国际局势影响,为保障国家安全,我国中西部13省区开启了以国防军工为主的涉及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线建设”。
1966年,总后勤部选址川中射洪县,开工兴建了六大三线军工及配套项目:312战备库、射洪棉纺厂、东风电站、3533厂、3536厂和3537厂。但因一条规划建设中的铁路出现波折,使得正在筹建的军工厂及配套项目或外迁或改建归属地方,最终,只有3536厂留在了射洪。
1966年11月,一支56人的小分队作为3536筹建处先头队伍,从成都出发,背着行李、扛着器材,向位于川中盆地射洪县境内的荒芜了上千年的庙子湾大山开拔。
筹建处抵达目的地后,秉持“先生产,后生活”原则,集中力量抓好水、电、路的“三通”工作,之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基建。经过一年多建设,基本建成了工厂的生产车间、附属设施及部分宿舍。1968年,3536工厂正式投产。
时间流转。1998年,3536遵循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三线企业战略转移”的指示精神,实行“二次创业”,离开大山,落户绵阳科技城,完成战略转移。而深山里的旧厂,则被保护、开发利用,成为一处成都红色文化基地,同时,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合作,将当地成功打造为千亩香菊产业扶贫基地。
迄今为止,3536三线城已成功举办两届彩菊文化旅游节,吸引30多万人前来休闲、观光、寻根、怀旧、探秘,参观“3536三线建设博物馆”,使得该地成了知名网红打卡地,也成为国洲文化成都红色拓展基地之一。
自2021年以来,3536三线城先后获得“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名列“四川省工业遗产”,为射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建设发挥出核心引领作用。(责编:国洲文化成都红色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