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认为,人这一生追求的,并不是幸福和快乐,而是内心的平静,他说,人的前半生总是在苦苦地追求幸福,当房门敲响时总是想着:幸福就要来了。但是人的后半生则总是在忧虑和害怕会有不幸到来,当房门敲响时则忧惧:不幸终于到了。
前半生对幸福的追求而求不得,让人痛苦,后半生为了避免不幸而焦虑。但是前后对比,前半生更多的来自于外在,来自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也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我们对于不幸的避免,却是可控的,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出现一些麻烦和意外。最终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
年轻时候感受到的喜悦往往是因为人们正处在一个上坡的阶段,还没有看见死亡。当走过了山顶,人们才真正跟死亡打了照面。
由此,叔本华让我了解到为什么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龄段,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对事情处理的方式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我只是刚到中年,没有走过一生,还不能对人生进行总结,但是由此我联想到几个问题:
如何面对死亡?
对于人生。我今年三十七岁,无论从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到了这个山顶。在山顶,我们能看到的东西很多,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们俯瞰大地,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过往,我们曾经经历的事,经历的人,甚至未来要去远方。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大,一种如同巨人般的感觉,一切的迎来过往都在我们的脚下展现。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抬头,我们仰望天空,而这个代表未知的天空让我们瞬间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理解,天空之外所存在的世界,宇宙。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还有那么多的不知道的事情。尽管说,早晚有一天我们会下山,走向我们最终的死亡。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在山顶上,多停留几天,扎一个帐篷,仰望星空,去探索、去尝试、去了解。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下山的路上,可以有事所想,有事可做,那我们就没时间去担心跟死亡的照面。
人的生命非常非常有限,这短短的七八十年,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仅仅只是一瞬。因此哲学家们从不追寻肉体上的寿命而更强调精神和思想上的寿命。思想本身已经超脱了年轻还是年老的问题,当我们对于事情要想有一个好的结果的时候,结合青年和老年两个角度的思想,就能使我们在保持青年的好奇,追求和激情的同时,我们又可以将谨慎、包容、对事物本质的看法和深度的理解,运用其中。
如何创新?
对于社会。叔本华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他认为老年人,因为经历了世事,对生活,对大多数的事情知道了真相,他能够放下更多的执着。表达了一种出世的心态,而青年人的对世界的好奇,对幸福快乐的向往,对物质的迷恋表达了一种入世的心态。但是叔本华并没有比较前半生和后半生,或者说年轻人和老年人谁优谁劣?它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现象。所以在不同阶段,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选择和发展提供了思路。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现在当下的很多的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或者是高管是90后。互联网企业,狭义上来说,本身是一个年轻行业,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要求,创新能力是第一位的,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现在科技行业,互联网行业,最最重要的和赖以生存的根基!同时背后的资本大佬们也为企业充当了保驾护航的角色。
对于国家。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提升,经验的丰富,逐级提拔人才。所以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单位、企业、政府和国家,越往高层年龄越大。虽然我们能看到,我们的国家现在逐步在提高领导人的年轻化比例,但事实上根本体制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的当权者,尤其是高层的领导人当中,平均年龄没有低于55岁的。这样的一种任免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了犯错误,但是由此,也产生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对风险的过度忧虑,对于未知缺乏好奇心,对于创新的勇气的消失、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在这种思维习惯下,我们很难理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一个没有资历经验甚至一个演员都能当选高管甚至领导人,但是由此也解释了西方国家拥有强大的创新力的根本原因。文化无优劣高低,但是如果用中国自己的中庸思想,我们的国家是否应当再做一些体制改革,让青年和老年比例相当,从根本上解决创造力的问题。
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由创新推动文明进步,同时用智慧避免无谓的牺牲。与人,与社会,与国家,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