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你好,听到你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对杨绛先生的指责,特别是看到听到同伴鼓掌后,你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讨论一下,到底我们该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愧怍。
你说,你从杨绛先生过老王家门而不入,发现她没有把老王当做亲人,而老王就能把最新鲜最紧俏最难得的大鸡蛋和香油不给自己亲人,却给了她,你发现杨绛只和老王谈钱,知道老王死了,连问他埋在哪里都不问一下,可见多么冷漠无情。老王呢,却把杨绛一家当做自己的亲人。很明显他们之间的关系太不对等,很明显杨绛先生看不起老王,她高高在上,冷漠无情。听起来头头是道。确实,就老王对杨绛一家的付出,和杨绛对老王的行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近在咫尺,礼貌性的交往,但不强加意志给对方,
待人友善,却享受一个人的孤独。独来独往,不愿意在不想干的人群里表演。对大多数的人礼貌却
君子和而不同
待人友善,却喜欢独来独往
友善的孤独者
能理解别人的行为,不喜欢参与,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在乎别人的认同,她在乎的不是别人的认同,不追求别人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群人的孤独。
追求的是内求,而不是向外追求别人的认同。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乎别人质疑和认同。
放飞内心
她的内心强大。虽然离得很近,但确是两个世界的人。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这里回忆了和一个身体残疾,心灵高贵的老人交往的过程,从记忆中的几件事情中,杨绛发现,这个老人给自己的,远远多于自己的给予,她渐渐发现,自己当初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侮辱了老人,自己愧对于他,于是写下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反思。
面对老王,有谁能比杨先生做的好?
老王是怎样的人?
身体残疾,有只眼睛是田螺眼,看不清路,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怕他撞了什么,而且有一天晚上真的撞了电线杆,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本身是鳏夫,有个哥哥,却死了;有两个侄儿,却没出息。他无依无靠,没有家庭的温暖。
靠着活命的是一辆破三轮车,可是由于脑筋慢,没有加入蹬三轮车的组织,成为一个单干户,生活来源没有国家和组织来作保障,这辆三轮车乘客不愿意坐,他就没有生活来源。
而且,面对生活的苦难,有人不但没有给予同情,还踏上一脚:“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语气的轻蔑,无情的嘲讽,这精神上的损害,在杨绛先生的波澜不惊的语言中一览无余,恣肆流淌。
面对身体上残疾、生活上困顿、精神上被侮辱的种种境况,我们说老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也不为过。
可是杨绛坐,经常坐,不但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解决他的“活命”的问题,而且还和他聊天。生活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乏,帮助。杨绛分析道: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面对别人的嘲笑和恶意揣测,杨绛认为,如果是后者,不该嘲笑他,更值得同情。
在做的那个时代,有谁能比老王好?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几年过去了,我渐渐地明白,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为什么愧怍?这一段说的非常清楚:老王把新鲜的大鸡蛋和难得的香油送给杨绛,是要表达“谢意”的,她要感谢杨绛乃至杨绛一家。作为留学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感受到来自杨绛一家难得的温暖和温情。
而杨绛的女儿也同样善良,给他鱼肝油吃,治好了他的夜盲症。
所以,老王把杨绛一家视为至亲的人。虽然他有个哥哥,可是死了;虽然有两个侄儿,可是没出息。自己住的地方破败不堪,不过是寄身的地方,根本不是家。可是,杨绛一家给予他的尊重,理解,同情,帮助,金钱上的资助是他没齿难忘,感激不尽的。所以,他临死前把最新鲜的大鸡蛋个极难得的香油巴巴地给杨绛送去,表达自己的谢意。可是,杨绛非要给他钱。给他钱不是不好,可是给了钱以后,老王一心要报答的谢意的心愿又落空了,老王的谢意表达不出来,他心就不安,感觉亏欠了对方,自己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和对方平等一回,始终处于被给予的地位,不能扬眉吐气一回:我也是堂堂正正的一个人,我虽然人穷但是志不穷。
老王人穷,但是他的品性实在难得: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杨绛和钱钟书,在文革时期却是反动学术权威,是被批斗的对象,被发送到干校接受再改造,被剃阴阳头,罚去扫厕所,“默存腿不知怎么的不能走了”,焉知不是被红卫兵们折磨的?可是,老王没因为他们虎落平阳,是“好欺负的主儿”就去欺负她门,而是,送的冰同价格,冰比前任大一倍,车费减半。文革时期杨绛的工资被停发,他不怕惹火烧身把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钱先生送到医院后“坚决不要钱”,推脱不掉后,“悄悄地”问杨绛“你还有钱吗?”充分照顾杨绛的面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那么的珍贵,可是,他不吃,再身体病到那样程度,还想着去杨绛家里,送给他们吃。可以说,对于杨绛一家,他是倾其所有,他能为杨绛一家做的所有的事情,都被杨绛用钱打发了,也就变成了交易,而不是交往。他多么渴望能有那么一回,杨绛能不给他钱,这份情就不是钱能衡量的可。可是,杨绛还是执意要给,不然就要捎去。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只好等着,拿着钱走了。他该多么失落呀!所以,几年以后,杨绛回想那一幕,她感觉自己拿钱是侮辱了老王!因为这份情感的真挚,让钱给玷污了!
在反思比较之后,杨绛深深地愧怍
于是,她深深地愧怍。
杨绛给予老王的同情理解和帮助,是杨绛本着人道主义给予的理性的帮助,其实很小,可是在老王看来,比天还大;老王给予杨绛一家的关心、照顾,倾尽所有,可是,在杨绛那里,不过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很小。
杨绛说自己幸运的,文革时期遭受的苦难,在她的笔下,云淡风轻,历史的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命运,她都挺过来,她还幸运的拥有这样一个临死都还挂念她的人。老王有什么?身体残疾、生活贫困、备受折磨,临死都不能表达自己的谢意,都被拒之门外,不幸!不幸!
善良的杨绛,几年都在耿耿于怀,感觉自己拿钱侮辱了老王,有愧于他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