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昨天打电话回家,我妈说他们连续几天都要去给不同的亲人扫墓,说要代我多烧点纸钱,保佑我在北京没病没灾,万事顺意。
记得以前每年清明的扫墓之旅,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新鲜的体验。尤其是更早的时候,公墓还没有那么普及,不少逝去的人都长眠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路走去,柳枝轻拂,流水潺潺,踏青赏春,别有滋味。到如今,犹记得和表妹等同辈孩子站在小溪边打捞小蝌蚪的欢乐场面。
那时候,当一家子长辈站在坟前一脸肃穆的时候,我更多地是好奇地打量四处的墓碑,勾勒着那些逝去之人的面容,想象他们的人生,再思量起一些鬼神传说,心有戚戚。我面前祭奠的这些亲人,很多还是父母的上上辈,时间如此久远,在我的心中,他们只是一个称谓而已,自然谈不上什么深刻的怀念。
决定人与人之间感情深厚程度的最重要因素绝不是血缘关系,而是彼此相处的过程。
武侠小说里面经常有这种情节:主角长到十几二十岁,因为种种原因,发现自己素未谋面的父母死于他人之手,哪怕这个人对自己是恩人,之前和自己感情至深(经常有仇人精心养育自己杀害人遗孤的情节),他也要想方设法手刃仇人。这也许符合中国儒家的孝道思想,但从感性的角度来看,是让人极为痛苦也不合理的事情。至少放在我身上,我很难因为一个血缘上的符号去扼杀朝夕相处的“恩人”。(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比较极端)
1.
到目前为止,我算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吧,活到三十岁,还没经历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我是独生子女,也没孩子,不过算一下,血缘上最亲的直系亲属中,已经走了的长辈也不少。父母健在,剩下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中只剩下了外婆一个人。
我的外公,我从来没见过他。他在妈妈十八岁左右的时候去世。剩下外婆带着我妈和我姨两个女儿生活。等到我渐渐懂事的时候,他们开始给我讲一些外公的事情,虽然也是只言片语。
我妈说,外公是一个有些严肃的人,对子女也很有要求,算是个严父。据说外公写得一手好字。我还记得外婆保存着一个黑色的老旧木盒子,里面放着一些外公写的书信,小时候隐隐看到过笔迹,已经记不清那些字啥样,更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印象中只觉得挺好看的。
家人说外公对待工作很认真,很有事业心,最开始也发展得不错,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太得志,心情日益低落。所以,每当我想到他的时候,总觉得他有一张苍白的脸庞,背影孤独,少言寡语。
以前在家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全家去给外公扫墓,我会一边烧着值钱,一边幻想那不曾见过的脸庞。家里有外公的黑白照片,很早以前看过,可是一去经年,我现在记不清他的样子了,也没有让家人再拿出来翻看的冲动。往事随风,就让它去吧。何必勾起大家的伤感情绪呢。
我的外婆,从小带我,伴我成长,极尽宠爱,偏心得明显。
她一直把我当孩子看待,天气一变,她总要给我打电话让我加减衣服;每次回家之前,她总会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带好钥匙……每每此时,我总是不耐,甚至会发小脾气。但是,我知道,如果有一天她走了,我一定会崩溃。哪怕是想起来有一天她会走,我也可能马上就泪湿眼眶。
姨妈曾经戏言,也许在现在这个世上,我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其实,她何尝不是我的精神支柱呢?
她今年八十了。希望她长命百岁。
2.
说到我的爷爷和奶奶,因为爸爸老家不在本地的缘故,在我整个童年时期,我见到他们的次数很少很少,尤其长大一些后,只有过年过节能见上一面。
爸爸家里的兄弟姐妹有好几个,因此同辈孩子也多。爷爷奶奶永远对我和颜悦色,该吃的该拿的也是没有少过。但是在我的下面,还有两三个堂弟堂妹,他们的柔情和关怀也更多地分给了他们。不过,这从来也不是我在乎的事情。
关于爷爷奶奶的记忆是那么的有限。在叔叔伯伯姑姑们的来来往往中,在孩子们的喧嚣吵闹中,我们的交流是如此有限,更多地停留在寒暄。
记忆中,爷爷比较瘦小,年纪大了以后,特别怕冷,身体也不好,总是喜欢披着大衣安静地呆着屋子里。每次我回去的时候,他总会对我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在我初中的时候过世。去世的时候,我在上学,没见到最后一面。
和爷爷相比,奶奶的身体要好很多。当爷爷缩在屋子里休息的时候,她坐在桌上和儿子女儿媳妇女婿们打麻将,笑声不断。她总是对我客客气气的,拉家常的时候轻言细语。但我知道她也有极其强硬的一面,只是未在我面前表露而已。
关于奶奶,最后留在我记忆中场面是那么哀伤。
几年前,她被确诊为肺癌,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了,医生建议保守治疗。我最后见她的那一面,是我研究生一年级放假回家。那时候,她看上去身体还不错,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她没有太多日子了。尽管大家都瞒着她,但我觉得像她这么精明的人一定有所感应。
寒风萧瑟,离开的时候,她紧紧握住我的手,就像是作最后的道别。印象中,这是她少有的这么近距离接触我。她的手干枯而又有些粗糙,温热中又带着一丝凉意,我永远都会记得这触感。
爷爷奶奶去世的时候,我都没有流泪。只有一些慨叹和忧伤。
我们的血缘关系很近,但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他们离我是那么的遥远。
3.
现在想来,有些讽刺的是,到目前为止,让我真正泣不成声的永别反而是我的宠物狗。陪伴我九年的桃桃。尽管他很任性,也不大听话,但是回想起他黑豆般的小眼睛,他忧郁的表情,他生命末期身体上的痛苦,我的心都会阵阵绞痛。他接受的是安乐死。
这是题外话了。
命运总是捉摸不透。我有一个女性朋友,现在也就三十岁,但是很不幸的是,父母都已经不在了。父亲在她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车祸离世,母亲也在两年之前因为癌症而告别了这个世界。时过境迁,她给我讲这一段惨痛的经历时,眼中依然泛着盈盈泪光。
很多人都会认为她的遭遇十分悲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生离死别反而让她更加坚强,更加懂得把握现在,善待爱自己的人,悉心经营好当下的生活。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还有诸多怀念爱侣的名文。比如苏轼悼亡妻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比如陆游追忆唐婉的“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不过,我反而更喜欢沈复在《浮生六记》里描述已故妻子的方式,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少了些伤感,多了些韵味。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久,万般感悟,也许等到年龄大一些的时候才会更加深刻吧。对于身边的人,不管是至亲、是伴侣、还是老友,我们能看到的、能珍惜的也只有这一世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