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男孩跟着爸爸妈妈到海边玩,看到一片沙子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在大海蓝天的映衬下特别漂亮,就赖在那儿不想走了。手里还使劲攥着一把沙子。妈妈说,你把沙子攥那么紧,它会疼的。并且时间一长,男孩的手就累得不行了,只好松开。松开后,手好受多了。沙子还在那儿。男孩还是不愿意离开。爸爸说,你要是喜欢,咱们天天来看它。男孩又有疑惑:要是别人把它破坏了呢?妈妈说,咱在这片沙子的周围画一个圈,竖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爱护这片金沙”“不要伤害它”,就不会有人破坏它了。男孩这才恋恋不舍地跟着爸爸妈妈离开了。
2. 一个人就像一个物件。有用的时候用,没用的时候扔掉。你有用的时候招人待见,显得特别重要,你也会非常享受这种被重用的感觉,你会自我膨胀,觉得仿佛整个世界离开你就玩不转了;当你没用的时候,一下子就变得无足轻重,会立马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不招人待见不说,还有可能成为别人做事的绊脚石,这时候就危险了。你心灰意冷,会重新审视自己——我到底算干嘛的!这样想就对了!无论人世间还是自然界,都是这么势利,冠冕地讲叫优胜劣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别在那嘚啵嘚啵,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赶紧销声匿迹,走为上策啊。
3. 父女母子之间,必然是一段渐行渐远的旅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其他的人际关系会有多铁多腻。尤其在日渐浮躁的教育界。经常有人跟我讲,当教师好啊,桃李满天下。我想问一问这位仁兄,你见过哪一颗鲜红透亮的桃子李子跟人讲过它是哪颗桃树李树生下的?或者桃树李树逢人就说自己生产了多少多少桃子李子呢?虽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成蹊”与否无关“桃李”,且关键是“桃李不言”,也没说“桃李”要大肆宣扬或者自我标榜啊。平生最听不得的是一个教师动不动就说我学生如何如何牛叉,拜托!这与阿Q讲自己祖上阔多了有什么区别?你不想想,有的子女(甚至也包括你的学生)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相认,遑论你这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呢,太把自己当根葱啦!
4. 成绩优异的学生日后多半不认得老师,他越来越觉得他的优秀跟你没有一丁点关系,所以你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还把他们当做你的成绩与骄傲,更不能把他们当做你的招牌到处炫耀;成绩糟糕的学生在学校不受老师待见,你可能已经记不得了。但日后可能还认老师是老师,他在日后的生活中,或许还会想得起老师当年讲的一些道理,可能还会记得老师曾经对他偶尔有过的一个笑脸。经过了一些世事变迁,洗去铅华,褪去浮躁,就应该明白这个理。做一个不落俗套的教师,做一个至少自己不讨厌的教师,做好自己该做的,尊重每一个生命,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