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造成《边城》爱情悲剧的原因
原作者:取名字真的很累
内容摘要:
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描述中,边城风光优美,风俗淳朴,似乎不存在什么造成悲剧的显性因素,但《边城》所描述的却是一个由爱情展开的悲剧。喜欢翠翠的天保赌气出走,溺水而亡。傩送一直不清楚翠翠的心意,最终也背井离乡。翠翠到了最后才明白一切,却只能在原地等待不知是否归来的傩送。
关键词:悲剧 爱情
一、金钱与名利
《边城》中,曾有一部分描写过关于傩送在“渡船”与“碾坊”之间的选择。“渡船”象征着清贫与爱情,而“碾坊”象征着金钱与名利。虽然傩送在金钱与名利的诱惑下仍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渡船”,选择过清贫的生活,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还在临走前对父亲说过:“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是为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
但“碾坊”的存在还是让祖父和翠翠感到自卑,让船总顺顺动摇。祖父在知道“碾坊”的存在后,一直惴惴不安,一次又一次地奔波,为翠翠打探傩送的心意。而翠翠在知道“碾坊”的存在后,感到了金钱力量的强大与可怕。使她不敢直面自己对傩送的感情,只好一直躲避傩送,这也使傩送误会了翠翠和祖父。而船总顺顺在知道中寨人将以碾坊为嫁妆时,这个原本大方洒脱的人也有些动摇了,虽然并不强迫儿子选择碾坊,但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儿子选择碾坊,不要受那“渡船”的苦。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金钱与名利在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翠翠在现实面前感到自卑与渺小,它使祖父在现实面前感到彷徨与无奈,它也是傩送最终背井离乡的原因之一,这个孝顺的孩子不愿意违背父亲的意愿,却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只得负气离开。
沈从文先生之所以在文中强调了渡船与碾坊的对立,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中金钱、功利侵蚀下自然纯朴民风丧失的现象感到悲痛。
二、含蓄内敛的性格
茶峒的人们互相尊重,十分友善,他们的心是善良的。但因为那个时代独有的一份封建和含蓄,相爱的人们有时却无法将自己的心事清楚的表达出来。这一点,在《边城》对妓女和水手之间爱情的描写中便可见一斑:“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那个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
”茶峒的人们爱憎分明,却不一定有足够的勇气去表达爱憎。
翠翠从小同祖父一起生活,由祖父带所以也养成了相对内敛、含蓄、谨慎的性格。原文中提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翠翠是自然的孩子,她天真活泼,不谙世事,对自己的少女心事丝毫不了解。她渴望同意中人傩送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传统思想和含蓄内敛、懵懂的性格使她无法直面自己的爱情,她只能一次又一次躲避。祖父在探她的口风时,她不是假装生气,就是装作没听清,从不正面回答,过了几天又仿佛将这件事抛在脑后,太过无知懵懂。
祖父也受着这种传统思想的控制,内心充满矛盾。他一方面希望翠翠能够幸福,另一方面又担心翠翠重蹈她母亲的覆辙。所以即使祖父打听到了傩送的心意,却迟迟不肯对翠翠说清楚,总是拐弯抹角、小心翼翼。这也令傩送和顺顺误会他是个做作的人,间接造成了翠翠的爱情悲剧。
傩送在对待自己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时也并不爽朗,他宁愿在山上为翠翠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也就是“走马路”)直到打动她,也不愿“走车路”向翠翠提亲。他从未明说对翠翠的感情,又把翠翠害羞的逃避理解成为拒绝,这也使他们这对有情人渐行渐远。
三、对“天意”的迷信
小说里的山城茶峒地域偏远闭塞,思想并不开放,思想守旧,这也阻碍了青年男女的大胆追求,导致翠翠爱情的错失。小说里的很多人面对人事不幸或灾难困难面前,总一味地认为是“天意”,并不做相关的努力去反抗。翠翠在端午与傩送相遇后,其实就已萌生了感情,但她却认为老天自有安排,只是一味的等待。大老天保意外溺死水中,祖父听到这件事后也只是感慨“我有什么卓见可言呢?这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那个“话说的极有斤两”的中寨人所说话也不离天命。“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相貌一表堂堂,会淹死在水里!”
过分迷信“天意”的结果,就是顺顺和傩送误会大老的死是祖父从中作梗,翠翠也许再也等不到傩送回来。但这一切真是因为天意吗?我觉得不是。如果翠翠能够勇敢一点,如果傩送能够爽快一点,如果祖父能够直白一点,也许结局就不再是这样。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群善良的人生活的地方和时代决定了他们含蓄守旧的思想,这样的结局,似乎也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