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咏怀
作者:宋.邵雍 译析:石宏博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此行走了两三里路,途经被烟雾笼罩的村庄有四五户人家,供人休息的亭和台大概有六七座,大概有八九十只当季的鲜花,正在开放。
注: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邵雍,宋,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有句:“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析:这首诗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创造出一种淡雅的境界,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北宋五子中,现在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写有横渠四句的张载,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境界。然后比较有名的就应该是写出《爱莲说》的周敦颐,其实他的贡献之一应该是,写就《太极图说》。之后应该就是程颢和程颐俩兄弟,二程的洛学,是理学的奠基。名气最小的就是这位邵雍,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他精通《河图》《洛书》,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按照现在的解释,河图和洛书是远古时代先民按照星象排布出时间、方向和季节的辨别系统。从河图洛书当中可以演化出阴阳五行,在这一点上,他和周敦颐的研究内容比较相像,但又有不同。其实河图和洛书也是把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做一定的排序与排列,从而表达我们对时令,气候,天体,宇宙的认识。只不过在这首诗当中,从1到10都是表示数量的数,而在河图洛书当中,应都是表示序数的数。
总之,北宋五子是当时学术界的知名人物,对他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那个1000年前的时代,从而更加有利于我们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更加有利于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