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老家的新房盖起来了。新房是在原有的宅基地上翻盖的,老房子不复存在了。父母搬进新房时,我刚怀孕。路途遥远加上坐火车身体不适就放弃了回家的念头。但是我特别想一睹新房的风采,于是我让弟弟拍了新房的照片发给我,即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新房的气派和舒适。我迫不及待的想回家看看。
17年春节前我带着宝宝回了老家,真是眼见为实。院子的大门庄重,很有农村小康之家的特色。新房里配置了暖气,添置了空调。父亲专门在堂屋设计了三个房间,这样就算我们姊妹四个都回家,每家都有房间住。父亲还专门设置了客厅,客厅里有沙发和茶几。冰箱则放在了杂物间,那里堆满了母亲买的蔬菜和水果。我由衷地感叹,有钱真好,不但房子气派,而且人也住的舒适。当时恰逢寒冬腊月天,父亲生了炉火,暖气片里的水把整个房间温暖起来,彻底改变了我家之前取暖靠抖的历史。
可是新房的气派却并挡不住我记忆的闸门,老子房子虽破,可它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和故事。
1 老房子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
在北方一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春雨不但关系到农业生产,还关系到生活中的用水问题。如果一整个冬天没有下雨或者一场大雪,春天又长时间没有一场淋漓尽致的雨水,那么干旱问题直接导致吃水难。我家的压水井到了春天基本就是“嘎吱嘎吱”响,半天也压不满一桶水。这种状况要一直持续到夏天才有所改善。
到了夏天,家里的小院就是天然的晒谷场。夏天蚊虫多,稍不留神玉米和小麦就成了虫子们的乐园,所以要经常把它们倒腾出来晒太阳。一般是早上倒腾出来,下午四五点钟再倒腾进房间。整个暑假基本要倒腾五六次,晒完小麦再晒玉米。我们最喜欢打赤脚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下午太阳下山后,经过一天的暴晒,水泥台还留有余温,用脚踩上去很舒服,脚像是在蒸桑拿。到了晚上,小院就是我们的沐浴场地,全家轮流出来洗澡。有人在院子里洗澡,其他人很自觉的不出屋。
到了仲秋前后,地里的玉米和花生要上场了。新鲜出炉的玉米堆在院子里的水泥台上,空气中既有泥土的味道也有玉米的甜香。晒干的玉米无处可放,父母会在院子里搭一个临时棚子存放玉米。花生则要去壳,要么榨成油要么下油锅。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到秋天,家里的院落、房间都塞满了粮食。
到了冬天,院子里已经没有了生机,这是养精蓄锐的季节。棚子的玉米被母亲剥落成玉米籽。这是母亲打发时间的方式也是母亲规划生活的时候。她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就在谋划,该卖掉多少玉米换取我们的学费或者补贴家用。塞得满满当当的房间逐渐又宽敞起来了。
2 老房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史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带过弟弟,当时他还小。父母外去了,母亲就用围巾把弟弟绑在窗户上,我负责照看......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卖过一段时间的蔬菜。有一年,父亲跟别人合伙倒腾了一批葱,结果那年葱大幅跌价,本钱都亏没了。卖不出去的葱堆在院子里的水泥台上,那时弟弟还小,估计有四五岁。某天母亲忙着做饭,弟弟一直哭闹,母亲让父亲抱着弟弟。不管父亲怎么哄,弟弟一直哭。后来,父亲彻底没耐心了,把弟弟一丢,弟弟一屁股坐在葱上,弟弟被父亲的举动吓坏了,哭的更伤心了......
小时候家里没有专门的学习书桌,在我们看来,把母亲的缝纫机收起来,缝纫台就是最好的书桌。可是缝纫机太只有一台,我们却是姊妹四个,为此吵过架,拌过嘴。但是只要大姐在家,我们会自觉让给她。那时,大姐的“暴脾气”一点就着,连父母都让她三分,更别提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了。我们的作业大部分都是趴在炕上完成的,一盏昏黄的白炽灯就是写作业的最好伴侣。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老房子慢慢装不下我们这一大家子了,尤其是我们结婚后,家里添加了新成员。14年国庆我和老公办完婚礼后回家,大姐一家三口也来了,两个房间根本睡不下,父母和弟弟只好到亲戚家借宿。老房子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
每次回家,我们脚下踩的那片土地还是小时候的地方。我们住进了大房子,可是我们仍然会铭记老房子带给我们的温暖。我会永远铭记,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