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不说方言,回到老家偶尔对话,发现一些词我竟完全不知如何用方言来表达。比如电池,我在思考方言是电石还是电蛇还是就是电池只是语调不同。我记得在回答时我最终还是用了电池的发音。听懂自是没问题,毕竟我在这生活过那么多年,不过自19岁开始外出务工,长期的语言环境都以普通话为主,使用方言越来越少,不免就会碰到突然不知如何表达。小孩子学的快也忘得快,我记得儿子三岁前都在老家,满嘴方言,去到陌生之处,便喊着要走家,意思是要回家。回家这个词我们还有个更简单的一个音符,我用普通话难以表达,拼音出是cua,类似于粗啊的连读。三岁后接他去了杭州上学,小10年下来,他完全忘记了方言,如今回来有时还会听不懂。方言也会拉近关系,在外地一听乡音总有种很特殊的情感,当然有时又不想太近,聊个天问问你是哪里的?下次见面也可以直接方言说老乡,能帮忙下吗?不过也尽量止于此,我觉得在城市里,陌生人之间还是稍微有些距离,否则让人产生危险感。合肥周边的几处方言很相似,六安、滁州基本方言没什么差别,可无障碍沟通,甚至南京也很相似。区别是语音语调有些区别,就是你明知道他是你周边的人,但又很确定不是合肥人。安徽省中间横跨长江和淮河,因地理的阻隔,南北中差异巨大,方言饮食文化完全不同。皖北人像北方汉子,同河南中原文化相似,口音上亦是如此。皖中则南北混合之感,比如我们也有“中不中”这样的方言,意思是“行不行”,还有“照不照”也是同意思。皖南则多山,风景名胜区很多,安徽三大名山全部位于皖南,方言更是多而难懂,我有黄山、安庆的同事说起本地方言,我是完全听不懂。现在方言比较盛的主要是广东,粤语听起来难懂却好听,犹记得多年前在广州度过几个月,摩的师傅看到便问:靓仔,嗨边倒?广东经济整体富裕发达,外出务工人员极少,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去,本土的方言似乎不像安徽南北中差异巨大。另一处魔都上海算是吴侬软语的翘楚,我在那呆了一年半才勉强听懂,但开口便成了哑巴。那时工作的同事以上海本地人为主,组长开会不自觉常直接上海话发言,让我一个外地人听得两眼一摸黑。但魔都外来人口更多,五湖四海都有,大部分工作环境里大家都来自不同地方,沟通自然以普通话为主。自己有时觉得自己普通话说的既标准又无口音,却被同乡发现,听你口音是哪里人吧?我心想我口音这么重?但回乡,基本都是方言的环境,就算去镇上购物,用方言砍价都便利很多,也更有底气。同理,去了一个陌生环境别人都用方言,我们只会用普通话时,心里不自觉就产生不安全感,怕被坑。不过有一点,当你和一位老友聊天,尤其是电话,你还没习惯调整成方言模式,他怼你是说普通话装,就挺让人烦躁。
方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其实,中国最有特色的应该是方言,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造就了各个名族的可爱之处。北方省份中,东北三省口音十...
- 「920」 说来有趣, 江南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可堪雄霸, 方言却快要灭绝。虽说方言式微是大势所趋,任谁也无可挽回...
-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