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因为心中11点55了,我必须发了,细节都没有改,抱歉。
这周重读了《早起的奇迹》,之前是读过,还做了很多笔记,但看完之后就迅速看下一本书了。
因为本书重在实践性,只看过,写下再多笔记而不去实践、不去真正的早起就没什么用。
我重读的时候读的实体书,花了两天,共六个番茄钟。
又重新修订了早起流程,拿了一张A4纸写了下来,贴到了墙上。
我忘记拍照片了,大致如下。
周日补上,不好意思😬
这本书有许多励志的话语,但如果只是看作者写自己的故事,看作者自己激励自己的话语,你原版照抄,那自然没有什么作用。
自己不去想哪些语句对自己起激励作用,自己不去拿张纸写下来,是永远不会和作者处于同一层面的。
空想很简单,幻想自己未来也很简单。但写下来,写到纸上就比空想好一万倍。可能这张纸会被扔了,但在写下的时刻,那些话语的确是在激励你。
可能每天三天就换一个激励自己的话,或者看别的一本鸡汤?
但这都建立在自己有一个目标,或有一件事需要去做的基础上的。
就我之前写的《奇特的一生》,也发了视频,但我每次想到我现在并没有按照视频里自己所讲的方法去做,然后会很愧疚,但一瞬而过,马上就去打开游戏不让自己想这件事。但我知道,坐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到比打游戏只为让自己忘记愧疚这件事好得多,但我还是选择了游戏来麻痹自己。
可能是我没有一个目标吧。
或者说,根本不是我没有目标,只是我没有责任感,我本应该在我这年龄所承担的责任感我没有去承担,只是一味的逃避。
因为逃避了最根本的问题,在另一侧在思考也得不出什么,思考的越多带来的痛苦就越多,最后只能继续选择逃避。可能我的主线在A,我现在已经逃到Y了。我离我的主线太远了,我应该正视一下我自己。
我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当我的弟弟妹妹当我家的时候,我会拿出所以好玩的东西,还会洗水果、打扫卫生、甚至做点东西吃。
但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一天可能不喝一口水,冰箱门都不会打开。我爸对我的评价是,你得把吃的放在他面前他才吃。
就我现在回家一天,我就喝了两次水,还是转了半天才去接的,我嫌太麻烦了。但我爹要是切个苹果我就会去吃一半。
可能这就是责任感?
我一个人的时候忍忍就过去了,但如果有我需要照顾的人,那我就会动起来,去做一些我该做的,照顾的时候成就感也是满满。
这可能就是有些传记里写的,主人公家里突发变故,然后不得不奋发学习等......这不就是我爹妈他们小时候家里穷,不得不出去打工,也想不了那么多,家里还有很多人等着吃饭呢。
我的确是觉得是好的,我也多次想自己给自己施加这种压力,但均已失败告终,可能我的大脑知道,我就是摆烂也能有口饭吃。
我认为这一种是属于,外部施加的责任感,是自己不得不选的的,是破釜沉舟式的。可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
但我认为这样有一种坏处就是,当你通过外部施加的责任感,努力工作,获得了成就,赚得了金钱,不再需要为温饱或者孩子上学所担忧,一直督促你的外部责任感消失了,你可能就会没有动力了,不知道自己的意义在在哪了。
解决方法可能是,再给自己加一个外部责任感?——如给孙子挣点奶粉钱。或者想想自己活了四五十岁正在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这样会很痛苦。
外部施加的责任感,我曾经多次自己给自己施压,告诉自己考个好大学很重要。
脑子:你上大学为了什么?你想要什么?上大学能学什么?
我就懵了,可能是我接触到的上一个好大学的理由并不能说服我,所以我就没有学过。当然,这不是我上个垃圾大学的理由,这只是我当时不努力的理由,也是当是不努力学那六门课的理由。也可能是我智商不是很高。
就像我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念是,我如果怎么怎么样,我就会好好学习,或者好好做一件事。比如,我以为我找个女朋友,就会好好学习,或者努力做一件事,而不是现在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我一直觉得这个想法不对,就陷入困境。
可能就是我在试图给自己找一个外部的责任感,让我借此就可以努力的生活。
这可能是一种模式。
但我总觉得,有心而生的责任感是比外部责任感更强大,更符合自己,最起码四五十岁的时候不会再沉思自己这辈子究竟想做的是什么。
虽然可能有心而生的责任感和外部责任感是平等的,但我心中还是觉得自己找到自己所认同的责任感比外部责任感高那么一丢丢,这可能是因为我想找到属于我自己的有责任感吧,而不是我有一辆车以后就好好工作,或者我找到女朋友就努力过我的人生。
可能这就是,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另一种解读把。
我不知道,我可能想的都是错的,可能一个星期以后我的想法就完全变了,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