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整理学》作者外山滋比古说:写作是整理思路的一个重要方式。
深以为然,这也是我写作的初衷。遗憾的是,腹中无书,笔下没采的我根本说不出这样经典的话。看吧,不学写作,连句想说的话都说不美,尴尬。
4月初,结束了理财训练营的课,我全身心投入到写作训练营。过去的一个月,我连续每天早起,大概是我27年以来成长最快的时候了。
我就是传说中的那种有知识焦虑的人。我总认为:工作的稳定都是暂时的,知识更新迭代得太快,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职业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崛起一种万人追捧的新职业。
就像现在的各位线上训练营的大咖,可能十年前还在一个看似稳定的行业里日复一日地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傻傻地”坚持学习。
我相信就连名人伟人都是有惰性的。我如何能对抗自己作为普通人的惰性呢?办法来了——弗兰克老师建议大家开通自己的公众号,并快速拿到原创。
看着大家志在必得地开始日更,我也从4月8号开始更新,30天之后,我已经写了25篇原创文章,顺利拿到了原创邀请。
我,也有自己的小品牌了。
说起开公众号,也是内心由澎湃到平静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写作群的同学都认为日更是最快拿到原创的方法,因此彼此约定建立一个“非原创群”来相互鼓励。
00预热阶段
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写出公众号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疼惜。因为那是多年困惑喷薄而出的激情,所以第一篇写得特别顺手。但是这种激情毕竟库存有限,很快就会枯竭。
01第一阶段:笔记输出阶段
那段时间我在学习在线保险课程,希望自己能了解一下保险,为自己的家庭规划保险配置。连续输出整理了三天的保险笔记,好多朋友都以为我转行卖保险了。
除了保险课程,我还听了一节彭小六有关改变个人成长困境的7种能力的分享,断断续续输出了三篇文章。
平心而论,笔记输出是保持日更的捷径之一:既不耽误你学习其他课程,还能督促你将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输出。
02第二阶段:书评影评阶段
影评追的是当时的热剧《人民的名义》。围绕剧中的人们展开了评论。
通过写剧评收获的心得是:电视剧看一遍是写不出剧评的。因为对剧情的好奇,第一次看的时候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反而忽略了编剧的深意。
然而我们写剧评其实针对的是编剧的故事,一般不是演员的演技,因此我个人建议第二遍的时候不要看画面,只听对话,边听边找能成文的切入点。我的多篇剧评都是在电视机重播电视剧的时候,顺耳听到几句产生的灵感。
书评是火速读完了《极简》秋叶大叔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写出的读书笔记。
写书评的一点体会是:刚开始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的时候,先抽取书的大框架和三个左右关键点展开描述,这样有助于巩固整本书的记忆。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最喜欢三分法。
03第三阶段:生活思考
每天自己发生的,身边听到的有感想的小事,分析背后的原理,展开描述,按照“故事+金句+论述”的结构构建文章。
刚开始日更的时候,信心满满,目标是一个月拿到原创。
很快,群里有个小伙伴11天拿到原创。当时我写到第6篇,我以为我离原创也近在咫尺了,我默默地将目标提前到11天左后拿原创,信心爆棚。
每天我都会满怀期待地打开微信公众平台,看看有没有收到原创邀请。然而,后台安静得不能再安静。
当我写到第16篇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是那个11天拿到原创的幸运家伙,心里再次默默地把目标调回一个月。之后,我已经不再关注是否拿到原创,因为遥遥无期,没什么盼头。
没想到整1个月的时候,突然收到了邀请。没有过早地拿到原创,经历了心里的起起落落,反而成就了一个写作的好心态。
拿到原创的当天,我跟群里的小伙伴说我不打算日更了。并不是我过河拆桥目光短浅,而是因为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的快速阅读能力不强。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写挤占读,读挤占写。之前27年的经历和语言库存能让我勉强保证一个月的输出。但是如果我再不读书,我都不爱看自己写的文章了。
因此,对于写作,我决定一周更新两篇。剩余的空闲时间一部分用来读书,另一部分用来拆好文。
读书是为了增加底蕴,虽然不能速成,但却是非常必要的。至于读书类型,我的计划是先学习速读,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拆文是为了更好把握好文框架。有关拆文类型,我的计划是:每日拆解两篇好文(干货文故事文),做成思维导图。写文当天不拆文。
认真读吧,就像手里的书是你余生能读的最后一本书一样;用心写吧,就像每一篇都有1万粉丝一样。
全力以赴都不一定能成功,更何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