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说“高质量陪伴”,也一直被反驳不要强求每天能陪到。因为之前身在互联网圈子,避免不了跟圈里的宝爸宝妈们聊到晚上不能陪伴的问题。因为我非常坚持要保证每天晚上的陪伴时间,不能让宝宝变成“城市留守儿童”,所以经常会被教育不要讲究陪伴的时间,要重视陪伴的质量,只要保证每周一两个小时高质量的陪伴就可以。
但是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陪伴到底能带来什么实质的正向结果,高质量陪伴究竟需要多久,陪伴的时候可以做什么内容,这些问题没有人也没有时间去深究,可能很多人只是用这个词给自己的缺位寻找心理安慰。
所以工作之余,趁有闲,决定好好研究下,为此查了大量资料,包括公众号涉及高质量陪伴的几乎所有文章和知乎相关问答,也查了很多中外文献,当然因为没有长期持续的投入,内容也不会太严谨,只是希望能把这件事理清楚。
01 那到底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意味着效率高efficient,效果好effective。
效率高,指有效陪伴时间占总陪伴时间多,《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家长总在陪伴的时候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最难戒掉的刷手机,这样的陪伴现在被称为“隐性失陪”。
效果好,我认为是双方都获得了愉悦。有些人认为效果好就是要有产出,前几天看到新闻有甩手爸爸指责妈妈不会带娃,就因为宝宝只会叫妈妈不会叫爸爸。这些人会觉得你花那么多时间陪他,就是要让他学会背古诗、算算术、认字母。
还有一些职场爸妈会觉得我上班已经那么累了,晚上回家不想挖空心思陪他,逗笑了他累了自己。其实这些都不是高质量陪伴。真正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的,宝宝能从中得到快乐,爸妈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具体怎么做后文详述。
02 为什么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唤醒孩子的才华》中指出:“两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这也解释了一项调查结果,教师和公务员家庭背景出身的高考状元最多。爆文《你只看到武亦姝被清华高分录取,没看到人家爸爸4:30关手机》提到她爸爸每天下午4:30以后就不用手机,专心陪两个孩子。
暂时还没找到父母陪伴时间和小孩成长的严谨实验分析,但是找到一篇论文,研究幼儿分别在不同情境下渡过学前阶段,包括按年龄分班的常规托儿所、类似家庭混养的托儿所、在家自己看护等,会给小孩带来的影响差别。这个影响是用孩子7岁入学时的SDQ(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长项和困难问卷)得分来衡量的。这份问卷一个简单的行为筛查问卷,用于评估儿童的行为和情绪控制问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含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5个因子共25题。得分越高,反应问题越严重。是衡量儿童精神健康的最为广泛使用的方式之一。
题目举例(完整问卷地址https://www.wjx.cn/jq/19052609.aspx):
结果一:家庭看护和托儿所看护其实造成影响差别不大。
结果二:每周在各种类型育儿机构待的时间过长,会产生不良影响。
结果三:不管男宝女宝,妈妈学历越高,SDQ得分越低,表明宝宝问题更少。另外男孩普遍比女孩得分高,问题多,女孩心理调节能力会更好。
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寄放托儿机构的时间不能太久,家庭看护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爸妈必须要在育儿机构之外及时顶上去,不能当甩手掌柜,寄希望于各种育儿所和早教班。亲子互动是无可替代的。
03 高质量陪伴的时间需求怎么界定?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统计数据显示,家长陪伴孩子的有效时间,“及格线”为每周21.2小时!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要有三个小时的时间。皮尤研究中心是美国的一间独立性民调机构,是美前十的智库之一。
有人说那我周末两天就超过这个数字了,可是要减去周末白天宝宝睡午觉的时间,周末自己适当放松的时间。
而且持续半天以上的连续高质量陪伴,对户外活动少的小宝宝来说,爸爸妈妈会陪得黔驴技穷,不知道该给他玩什么,对户外活动多的宝宝,爸爸妈妈的体力会跟不上。有一项研究显示,小孩每天的中高强度活动时间平均为140分钟左右,而爸爸或者妈妈都是平均30分钟左右。体力上是绝对跟不上小孩的。所以不如分段陪伴,每天保证3小时。
那国内目前的亲子陪伴现状大概是怎么样的呢?
首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阐述了 2017 年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现状。
根据调查,58.5% 的家庭每天留出固定时间主动陪孩子。家长在工作日平均陪伴孩子 3.7 小时,周末平均陪伴 9.3 小时。但是这份报告没有分行业统计,互联网行业应该基本是达不到的。
不同学历的家长在陪伴孩子的主动性上表现不同,学历越高越注重陪伴。但越是重视陪伴的家长,反而越没时间陪孩子。因为他们忙于各种事务,分身乏术。
04 怎么做?实操性的内容
1、基本原则
把握一个基本的原则:平等,互惠,只有平等,互惠,才能可持续。
平等,首先是肢体上的平等,尽量蹲下来和宝宝沟通,以他的视角去看问题,站着对着他头顶讲话,有时候总是避免不了颐指气使,“宝宝你不要XX!”,蹲下来看到那坨婴儿肥,语气通常会缓和下来。
然后是观念上的平等,虽然你吃的盐确实比他喝的奶还多,知识经验上没法平等,但是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脑回路,和宝宝一样思考问题。
有一次我们在看绘本,我说宝宝,好多好多草莓呀,我们快去采草莓吧,然后他就抡起他的胖脚,朝绘本上的草莓踩啊踩,因为他之前先学会了“踩”,把老母亲逗得简直觉得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可爱的生物,抱着他小脑袋就一顿亲。
互惠就是你也能从亲子互动里得到有益反馈,而不是一件强制应付的苦差。宝宝都是小人精,用心陪他了,他也知道谁对他好。玩游戏看到你身上被蚊子咬挠破的伤口的时候,他会帮你吹吹;好吃的东西舍不得给别人,也愿意递给妈妈吃;晚上到点了头摇得拨浪鼓一样不要睡觉,躺下来告诉他妈妈累了,妈妈想睡觉,宝宝陪妈妈躺着睡觉好不好,他就愿意躺着了。
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 把“你赶紧去收拾玩具”变成“我看到玩具到处都是很不舒服,你愿意和我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吗?”这样的表达让双方都感到愉悦,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2、 基本要求
3岁前高效陪伴孩子最好要保证下面几点:
每天和孩子一起吃1顿饭(最好是晚饭);
保证早上醒来第一眼和晚上睡前最后一眼能看到你;
每天定时定点能有个完整的时间和孩子一起互动(最少半小时)。
3、互动推荐
亲子游戏:除了基础款游戏躲猫猫、扔皮球等,还要学会发掘游戏的新玩法。最近我们入了hape的积木,除了按照说明书搭一些静态的房子、车子,老母亲还自己玩得起劲,搭起来建议保龄球场,用矩形围成轨道,圆柱形放终点当保龄球瓶,和宝宝一起拿他的各种小车车当保龄球,推过去看谁撞倒的多,玩得不亦乐乎。还有用高度不同的积木搭一个滑滑梯基座,上面斜铺一块大的长方形,圆柱形积木放上面滚,不知道“咕噜噜”的滚动动作怎么踩中了宝宝的笑点,一直重复玩一直笑。
绘本读书:这个本着互惠原则,一定要选择能入老母亲法眼且宝宝也喜欢的绘本。我挑绘本非常谨慎,一方面是因为抠,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挑到故事和画风都是自己也喜欢的。不然当宝宝要求你同一本绘本每天每天反反复复讲的时候,你会抓狂。比如这本《小岛》,每次拿起来就当自己在度假了,画风非常舒适。
日省吾身:就是跟宝宝一起回忆这一天我们碰到的人和事,特别适合没话找话,而且宝宝也很喜欢听,聚精会神的。“宝宝,我们今天去公园里挖沙子了是不是,我们还把脚脚埋进沙子里,先挖了个洞,然后把脚放进去,再把沙子堆啊堆......”,宝宝听着听着就笑了,想起了当时他多喜欢埋沙子。
尝试万物:看到我们吃卤鸡爪,也要抓过去啃,舔了一口,蹦出一个“辣”字,赶忙还给爸爸。不小心把水倒地板上了,大夏天光着脚丫就上去踩,滑啊滑,玩得可开心了。玩了很久之后一不小心啪叽一下滑倒了,嚎啕大哭。再下回碰到卫生间地上有水,只要说声“滑溜溜哦”,宝宝就不敢过去了。
一起合作:妈妈多示弱,告诉他,宝宝妈妈拎不动哦,来帮帮妈妈好不好。收衣服,收好一件,宝宝帮妈妈拿去放床上,小朋友可喜欢干活了, 放好一件又过来拿一件,来来回回,给自己持续放电。
一起运动:以前总抱怨没有时间自己做点运动,现在发现可以带着宝宝一起做,他模仿得可开心了。平板支撑啊、空蹬自行车啊、深蹲啊等,觉得妈妈怎么这么好玩,她在干嘛,我也要学。
周末出行:天气合适的时候,尽量多安排出游。在真实环境里的学习和成长是最快的。印象特别深的是朋友说宝宝去了一趟三亚,成长非常明显。
睡前仪式:虽然看上去矫情做作,但是每天在做,觉得很温馨,打开小海马,宝宝躺好,亲亲他额头,告诉他宝宝晚安,妈妈爱你。然后关灯,一起躺好,问他,“宝宝爱不爱妈妈”,“爱~~~”,“宝宝想不想妈妈”,“想~~~”,还不是很标准的小尾音拖得很长,又萌又暖心。
05 最后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不过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很少很稀疏,出生后由于环境给孩子的刺激以及给予了很多的经验和体验,脑细胞之间就会出现很多的连接。
3岁时,脑子已经形成1000万亿的连接——大概是成人的2倍,如果这个阶段环境是特别的丰富、有趣,孩子的大脑就会被塑造成非常的精妙。从11岁开始,脑子开始“修剪”。
因为做过机器学习相关,训练过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模仿的就是人脑。要想网络学习能力强泛化能力强,可以增加每层节点,增加网络层数,增加训练数据。增加节点,就是增加脑细胞;增加网络层数,可以近似理解为增加脑细胞的连接;增加训练数据,就是给大脑大量丰富的刺激和体验,作为输入;训练过程需要的能量就要给孩子充足的营养,塑造强壮的体魄,保持电量充盈精力充沛。
这样训练出来的模型不会过拟合,不会“见山就是山”,而是“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泛化能力非常强,能见微知著,迁移学习。
所以,作为父母,孩子的到来是一个空白模型,最后训练成什么样,取决于你。希望天底下的宝宝都能遇到负责任的爸爸妈妈,能带他们一起感受人间的温暖、有趣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