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天概念挑战: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而事实上很多人至死,都没有思考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每天打磨一个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这是第97天。
为什么我要打磨“意义”这个概念?
郭德纲说过一段话:“沾酒不醉是喝的少,见色不迷是摸不着。以德服人是打不过,淡泊名利是实在没有招。”你看,如果用纯粹的、理性的实用精神来看,任何意义都经不住推敲。
如果有人公开宣讲什么意义,我们通常觉得他是在忽悠。如果有人自己真的信了什么意义,我们要不觉得他傻,要不觉得他装。我们倾向于过那种更接地气,趴着的,缩着脖子的生活。我们害怕意义,害怕犯傻。你们坚持意义就是你们装,你们虚伪。好像否定了虚妄的意义,我们就能拥有一种更理智,更接近世界真相的生活方式。
但是,这样真的就没问题吗?
什么是意义?
普遍的定义为:意义是人给各种事物赋予的含义,它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在我看来:意义就是一个约定,它让我们可以行动。
举个例子:天上是不是真有神灵,对于人类的生存和行动来说,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大家都相信离头三尺有神灵,死后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我们进行了这些约定,我们就可以组成有效合作的社会。这就是宗教的价值。
意义这个东西,它不是一个个体现象,而是一个网络现象。它是人和人之间的主观约定。信了,你就参与到这个网络的社会合作里来,不信,你不是更接近真理,你是主动把自己从社会网络里开除了。
为什么我们会排斥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很普遍的症状。就是害怕意义,从心底里排斥意义。
我们从上学开始,就被笼罩在那种宏大叙事里面。连读书我们也要赋予它很宏大的意义,比如为了自己能出人头地,为了父母以后能过上好日子,甚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让我们生活有点意义过载了,所以难免产生逆反情绪,我们也根本不认为读书本身就是件快乐的事情。
长大以后,我们这代人身上就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大量的人害怕在正式场合讲话,其实不完全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这也是在逃避意义。还有,很多人一遇到那种当面的、公开的夸奖,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这也是害怕意义的一种表现。
说一个我自己切身的教训
大学毕业那年,我没有参加毕业典礼,因为当时我觉得穿着垮垮的学士服,带着大小不合适的学位帽,像流水线上的猪仔一样,一个个缓慢的等着被拨穗的样子很傻。
我认为自己理性得很,怎么能让自己沉浸到那种虚幻的体验里呢?所以我就真的没去参加毕业典礼。结果我现在非常后悔,我回避了一次虚幻的,凭空强加给自己的意义塑造过程,但是与此同时,我也错过了一次和同学做约定的机会。以至于后来的我,对大学这段时光很恍惚,感觉自己被孤零零地排除在这个意义网络之外了。
我坚持了所谓的理性客观,但是我丧失了深入行动的能力。这就是那一天我解构意义的代价。
意义的价值
意义本身,不能用理性来拷问。意义的价值,是为我们排除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开始行动。
一个人努力工作,也许只是为了能买得起下一款苹果手机;
一个人开始创业,也许只是为了气死那个曾经看不起他的人;
一个科学家做出重大发现,也许只是为了证明上帝的伟大。
举个医院里的场景。在医生看来,一个病人已经没有治疗的可能了,这是从科学上讲的,从理性上讲的。但是家属还是在求医生做最后的努力。你要问家属为啥做出这么不理性、不科学的要求?他会说,这是我亲妈啊,我当然要救。这就是基于意义的行动。
在这个场景下,医生和家属,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医生是做出基于理性的判断,这经常导致我们放弃行动。而家属是基于意义的判断,经常会让人做出超常的努力。
这时候思考就来了,人类的文明也好,个人的业绩也好,是建立在放弃上的更多呢?还是建立在非理性的,超常的努力上的更多呢?
我们不需要一定去相信什么意义。但是至少,在看见别人沉浸在某种意义中,正在做出什么超常努力的时候,我们不要看他的理由是不是谬误,等着看他的结果吧。
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在我写下这段文字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原先的思考。
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想清楚做明白的人,相互之间在茫茫人海之中,是可以一眼识别出对方的。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你有想打磨的概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