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西蒙告诉我们,是可以的,只要你掌握了“西蒙学习法”。
你好,我是金云龙。
赫伯特·西蒙是 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75年图灵奖得主。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在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他著有《人工科学》《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认知智能:人行为背后的思维与智能》《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等著作。
“西蒙学习法”提供了一个简要的高效学习公式:真正的学习 = 有效的方法 × 积极的目标 × 连续投入。这个原理正如居里夫人所言,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


比学习方法更加重要的是强大的内驱力,因为内驱力能够促使我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较好地完成某件事情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带来学习价值的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可以让我们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构成了学习动力的正向循环。
学习的内驱力是由培养学习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学与自律所组成的,而这种内驱力会逐步突破个人自身能力的限制。比如,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同学会废寝忘食地阅读课外书,这背后就是由兴趣爱好所驱动的。
学习内驱力的背后是积极让自己持续增值的策略。当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就像是在玩搭积木的游戏,而这个游戏的核心逻辑是积累。因此,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学习者能够不断地构建健康成熟的心智模式,持续在某个领域学习和深耕,最终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就像赫伯特·西蒙一样,一生都围绕“人类大脑对认知究竟是如何工作的”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做、什么都学。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学什么、不需要学什么,是要选择的。
做选择时,我们需要遵循意义优先和价值导向的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扮演“收藏家”的角色,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大容量的硬盘,缺乏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应用,这就是“吃得越多就越是营养不良”。
选择的行为策略,很大程度上是由目标价值驱动的。换句话说,当我们面对潜在的很多选项时,带来奖赏价值的学习会成为我们优先选择的目标,并且也有动力学习得更好。
选择的内容策略是,我们要向“头部”学习。比如,向全校第一的“学霸”学习,向全球顶尖的实验室和科学家学习。同时,在实践技能的学习方面,我们要尽量找拥有丰富经验的人学习。
选择的时间策略,我们可以采用“721 法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精通一门技能,就需要用 10% 的时间学习知识,再用 70% 的时间练习和实践,最后用 20% 的时间与他人沟通和讨论。
找准学习领域的九宫格工具,这个九宫格是根据优先级从高到低的四个维度划分的:持续增值:需要考虑学科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不可替代:强调的是个人的天赋和创造性;能力提升:着眼于不断地扩展我们的知识边界;兴趣相关:它是必要非充分的选项。

这种排序并不排除存在例外的情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想法、经验的积累变化,这四个维度的优先级也会相应的变化。
没有目标的行动毫无意义,因为目标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同样的,学习也需要有目标,一方面它能够指引学习的方向,另一方面它能够让学习者明白如何评估行动和学习的结果。
目标驱使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赫伯特·西蒙在高中时期花了两年的时间玩国际象棋,他的棋艺也很高超。但是,要让自己保持高水平的技艺,他每周需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来练习,这对于繁忙的科研工作和惜时如金的他来说,太耗费时间了。后来,他暂时舍弃了国际象棋的爱好,但是保留了徒步旅行的兴趣爱好。学会放弃,既可以大至人生的重大选择,也可以小至课程的作业。
目标和不同形式的奖励是关联的。学习内驱力的维持,也可以来自适度的奖励。比如,完成小的学习计划,可以提供一些小的奖励;完成大的学习计划,可以来一场大到奖励。如果通过自我控制这个杠杆提高学习动力不能奏效,特别是发现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欠缺时,我们可以刻意给自己构建实际的或是虚拟的监督机制,比如社群压力等等。
目标的设定、维持和更新,与我们的提问能力有关。能够提出好的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力的体现。我们要学会向高手提问,因为高手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提问是具有技巧的。首先,我们需要拆分问题,并且要具体和聚焦;第二,聚焦到动作,要深入追问,把经验细致化和具象化;第三,有具体的行为佐证,比如从哪些步骤开始,需要做多少次的练习等等;最后,从多维度进行提问,进入访谈的全链条。如果我们能够赢得现场观摩参观的机会就更好了。

再复杂再难学习的事物,只要通过拆分成不同的组块,对不同的组块进行逐个击破,也能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而拆分就是找到学习的最小单位,也就是“学习组块”。组块的概念来自于 1956 年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的文章《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这里的 7±2,就是组块的单元数量。
当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时,先要找出重点,再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划分成不同的组块,最好依据自己当前时间的充裕程度、自身状态和人物需求来选择某个组块进行学习。实际上,在我们进行记忆时,无论是在策略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不自觉地进行了拆分组块的做法。
我们可以利用记忆卡片这种方法,进行拆分的具体实践。这种卡片一般具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按照自然的时间顺序记忆,比如在卡片的左上角标记需要复习的时间,根据时间点严格执行复习;另一种是按照线索提示的方式,比如在卡片的正面写英语单词,背面写中文的含义。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我们的注意力不能一直保持高度警觉的状态。注意力的主动和被动中断是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保护意义的,但是它不能成为我们偷懒和放松的借口。因此,我们需要锻炼的是维持特定时长的专注,以及专注力精准的、有边界的切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烧开水的时候,只有集中火力才能把水加热到沸点;而断断续续地加热,既浪费能源又不能烧开水。同样的道理,断断续续的工作模式,既不能在一个完整的时间单元内发力,也不能集中精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俄勒冈大学的迈克尔·波斯纳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如果我们总是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每一次任务切换后重新回到原来的任务上,要达到先前的专注度,平均需要 23 分钟左右,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为了培养集中注意力,我们一方面需要刻意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不意味着要压抑自己对需要,而是适当地延迟一些再满足,人为地创造距离;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学习时间,因为长时间学习同一类内容,尤其是有难度的内容,很容易让大脑产生疲惫,导致注意力涣散。这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切换学习内容,让大脑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任务的边界感。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能够专注的环境。
通过案例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通过案例能够较好地结合理论和实践。在具体的场景中,通过积极地构建问题并加以解决,能够让我们的大脑不断地构建和重塑知识体系。如果我们把案例学习看作是解题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由记到会、再到熟,最终到巧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所组成的。它们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记,不是指要记录所有信息,而是记录关键信息和元信息,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重要的逻辑关系。
康奈尔笔记法分为三个区域,分别记录笔记的内容、线索和思考。首先,笔记的内容需要列明要点,尽量言简意赅,按照相同或相似的原则合并同类项。并且要在每个要点之间留存一定的空间,一来是为了可读性;二来是为了将来扩充内容。其次,在左侧区域记录线索。这样的写法是遵照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的“部分报告法”的原理,就是给一个关键的提示线索,像一个钩子一样,能够把整条鱼线穿起来。最后,在笔记的底栏记录自己的思考,包括感想和经验体会等等。

在“会”这个阶段,我们就有了独立解题的能力,基础的公式概念开始转化为个人的经验和技能。但是,解题的时候比较慢,偶尔还会出错。
“熟”就是对相关的技能已经掌握得比较好,不用刻意去思考公式和定理的样子,能够下意识地直接使用。
“巧”这个阶段就是熟能生巧。也就是说,我们开始向“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举一反三”迈进。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程度,并且形成了学习的迁移方法。

在赫伯特·西蒙看来,只要方法得当,肯下苦功夫,具备一定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任何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