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
您好!
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完整版的话剧《雷雨》或者它的剧本,或许您已经看过了,或许您还没有看过。如果您没有看过,也许看到我的读后感您会想去了解一下,不过这里还是希望您能看过《雷雨》再来看这篇读后感。因为剧中人物比较多,直接看这篇读后感可能弄不清人物关系,而且在没有了解一个事物前看了别人对这个事物的评价肯定会对自己对这个事物的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绝对是对一个好的剧本的辜负。
至于我为什么要用书信体写这篇读后感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上次月考后老师让我们练习书信体,虽然我在开头就写了“见信如晤,展信舒颜”但是老师看了我写的信好像并不是很开心的样子。课本中选的《雷雨》是老师带我们分析的,想着表达自己对《雷雨》的看法总要发给老师看一看的吧,虽然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决定要不要发给老师看,但我还是选择了书信体。其次,在课上时我们对周朴园等的人物形象,以及“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进行了讨论。如果不用书信体的话应该整篇文章会是分析比较多,会有些无趣,可我更倾向于交流与辩论。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在课上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我想那是因为我觉得学习那篇课文时我还没有资格去进行评论。在读完《雷雨》后,大部分同学都对周朴园这一形象表示厌恶,可我读了选段总觉得周朴园的形象远不仅如此,反而觉得《雷雨》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就是周朴园。这或许与课文只选择了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冲突这些体现周朴园反面形象的片段有关。剧本在塑造形象时只能通过一些典型情节来描写,而这些情节表现出来就是人物的主形象。但一个人物被创造出来后,他就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超脱于剧本的。而我们也只能去咬文嚼字地去分析,去推测,进而判断人物的形象。研究了整个剧本也没有人能确定自己的判断一定正确,更何况我们当时只看了选段呢?但当我看完了整个剧本后,我应该是比只看了课文的同学更有资格发言的。所以下面我要写一些自己关于《雷雨》的看法了。
《雷雨》本身剧本用的是倒叙的方式,但对于与周朴园有关的故事,还是要从头讲起的。周朴园出生于封建的大家族中,曾去德国留学。我们先把这作为他人物的“起点”进行合理推测,他去过国外留学可以说明他有机会见识到与封建礼教不同的东西。设想一下,一个人在黑暗里待久了,见到过一丝的光芒,然后又回到黑暗中。我想这时即使是给这个人像火柴那样微弱的光,也会让这个人像飞蛾扑火一样用全力抓住吧。这对周朴园的影响可能就是他爱上了鲁侍萍,一个封建家庭不允许他爱的女人。
《雷雨》剧本中并没有对周朴园年轻的时候进行详细的描写。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周萍与周冲推测周朴园年轻的样子(这里的依据是孩子身上总会有家长的影子),也只能通过周萍与周朴园都是周家少爷,四凤与鲁侍萍都是周家女仆等共同点来通过周萍与四凤判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故事。作者把两代人写的像是命运的轮回,虽然两代人的故事不一定完全相同,但绝对有相似之处。
我认为周萍像是周朴园原来的样子,周冲像是周朴园向往的样子。在《雷雨》中对周萍的描写,以及他对父亲的看法是这样的:
至于他对四凤的爱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对于周萍也是有许多人被他爱四凤的勇敢以及深情感动的,可难道当时的周朴园不是这样的么?为什么会说他不爱侍萍呢?
也有人说周朴园后来对鲁侍萍更多的愧疚,以及对过去的她的怀念。所以我们继续分析。那就先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回忆讲一讲“三十年前的事”吧 。
周朴园沉吟然后说“无锡是个好地方”这里理解为他对曾经的怀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后面他在形容侍萍时说“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以及当听到回答说“不是小姐,不贤惠,不大规矩”的回答时。他说“也许你是弄错了。”这里能明显感觉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维护。从后文我们能知道现在的周朴园可以说是个自私的人,当时他不知道鲁妈就是侍萍,他认为鲁妈只是当时在无锡的人,对于不是故事亲历者或者旁观者的人,他不说也不一定知道他就是那件事的主人公,他完全没有必要维护侍萍,所以可以推断周朴园说侍萍的好是真实的。
继续进行分析:
当又提到三十年前的事情时周朴园的“苦痛”也不应该是假的,我认为通过这里与后文知道鲁妈就是侍萍做对比进而得出周朴园虚伪是不正确的。因为此刻他还是不知道面前的人就是侍萍,也没有对一个他以为的人说出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同样也是没有必要装出苦痛来。所以我认为他是真的对侍萍的“离去”感到痛苦。有人说周朴园想把侍萍的坟墓修一修是因为要确定她到底死没死。这也是不正确的,从后文他的惊愕以及他说他在河边看到衣服和绝命书可以知道他是真的认为侍萍死了。
然后我们对“我看到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个句子进行分析。首先,主语是“我”,地点是“河边”,以及那个“里面”可以推测周朴园是去找过鲁侍萍的,强烈的自己意识可以说明他是自己去找的,“里面”说明他查看了衣服的情况,衣服和绝命书还在说明时间不算太晚。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周朴园知道侍萍被赶出去了后,还是出去找了,当时家里正准备让他迎娶大家的小姐,他应该是与家里人吵架了才能出去的吧,他当时应该很着急吧,侍萍还带着他刚出生三天的小儿子,他找呀找,然后他看到河边的衣服,像是侍萍的衣服,他不敢相信,他走上前去确认,然后在里面看到了侍萍的绝命书,他终于绝望了,侍萍没有相信他,侍萍离他而去了。周朴园应该是努力了的,否则周家怎么会允许侍萍在他们家里呆到生下第二个孩子?
周萍之所以就这个名字的原因剧本中是这样说的:
不论是直接分析剧本,还是看话剧,周萍回答都给人一种这是周朴园让他背下来的的感觉。如果如他所说“临死前”当时周萍一岁,侍萍起名那就只能是在绝命书上写的,但我认为鲁侍萍当时对周家是绝望的,不会给自己放在周家的孩子起自己的名字,这样多少有些讽刺,她都已经绝望了,还取这样一个名字让周朴园看着,难道是为了让周朴园铭记自己么?我更倾向于这个名字是周朴园和侍萍一起起的,象征他们的爱情
后文
侍萍直接说“萍儿”也可以证明这个推测,否则侍萍跳河怎么保证周朴园一定会让孩子叫“萍儿”。
有一句话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侍萍的离去可以算是周朴园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周朴园后来性格的形成应该也多少受这件事的影响,周朴园应该也是委屈的,应该也是怨侍萍的吧。《雷雨》终究是现实的写照,如果是我的话,我真的好想写,侍萍抱着孩子撑着一口气,很无助,很绝望,但是在那个临界点,她等到了,她等到了周朴园。可惜呀,世界上没有如果。
接着我们来分析周朴园知道面前的人是侍萍是态度的转变:
我认为在“忽然严厉地”前才像是周朴园重新见到侍萍的真正反应,不敢相信,连着问了两次来确定,没有明显情感说明,有些愣神。而在“忽然严厉地”后更像是他反应过来了,觉得自己应该这样面对侍萍显现的情感。有些人认为后面才是真实的进而觉得周朴园冷酷,我倒觉得周朴园不知道鲁妈真是身份是表现的才是最真实的。不知道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这样的人总是会在与自己相关的人面前保持形象,对坚信与自己生活相对较远的人反而相对放松,比较贴近于一些“口是心非”的严父的形象,周朴园身上这一点在与周萍与周冲的相处中更能体现。我个人觉得他更像装出来的冷静与坚强,如果通过这说他虚伪我是同意的。
然后我们继续上一片段:
这里这个“忽然”按照我上面的说法倒是有些像生气了说反话一样,倒不如他害怕侍萍变了,他害怕侍萍和他一样终是与封建社会同流合污,是来向他要钱的。当然这只能是我主观的自我感受,我只是觉得如果是我说出这样的话只是因为我没有那么相信她了,但我同时相信着她不会,想要证明一下吧,如果是我这个时候应该在祈祷千万不要顺着我的话说吧。不过我终究不是周朴园,但我愿意相信他是这样想的,因为他也是人啊。而且周朴园知道侍萍是四凤的母亲后还说了“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会看着四凤——一个与侍萍很像的人想侍萍的。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体现最突出的一点:
三十年是很长的时间了,可周朴园依旧记得,依旧保持着这些习惯。有人说“他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他只是因为对侍萍感到愧疚”“他是为了怀念过去”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认同通过这些认为周朴园不爱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发生冲突时说了周朴园在哈尔滨故意淹死二百二十个小工谋利益的事。从这点可以分析出周朴园的冷漠,同样是因他而死,他倒是没有对小工感觉愧疚,这点可以证明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基础,除了愧疚,怀念,必定还有更强大的东西让他有这样的做法,我觉得这就是周朴园对侍萍的爱。
只从课本上的选段分析周朴园确实是个完全的反面形象,但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呢? 所以我们从一些侧面描写上进行分析:
繁漪提到了周朴园喝醉后与繁漪说了自己曾经做过的事,中国有句话说“酒后吐真言”说实话我有些想象不到周朴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喝醉了承认自己犯了错的脆弱的样子。“她因为你父亲不要她,就自己投河死了。”可以体现出周朴园的愧疚,繁漪会这样说可以说明周朴园当时跟她说时明确的把侍萍的“死”归结在自己身上否则繁漪不会这么直接地说。而且,剧中周朴园让繁漪喝药那一段让人印象深刻,明明周朴园应该会喜欢顺从的人,他为什么会选择繁漪这样有反抗精神的人呢?我认为他自己也想要反抗但是他失败了,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他自己成了悲剧,看到像繁漪这样的人,就会想要她和自己一样,来证明不仅是自己会屈服,却又通过繁漪的反抗给自己黑暗的日子带一丝光亮
我认为课文应该再选上一段的,因为只有把这一段和选段结合才能真正展现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才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干涩地”,“不满意”,“寂寞地”,“想自己的儿子亲近他”,“可亲的”以及“恳求地”让人感觉周朴园是真的“活”着的。他也是一个人啊!他也会反省自己也不是“独裁”到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正确的,他也会感觉到寂寞想让别人亲近的,他也会放下身段请求别人想哄别人的。
可是他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不愿意周冲说下去。周朴园对周冲的态度相当宽容,周冲能形成现在性格难道不是因为周朴园默许他开放么?不敢面对最真实的自己远远比不符合社会潮流更可悲,更可怜,
我的老师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周朴园是爱过侍萍的。”但我就是想要证明他是一直爱侍萍的。
从“又”字可以体现,三十多年周朴园经常看照片,繁漪在夸侍萍时,周朴园也开始回忆,除了真年轻其余的都没否认,但是当繁漪说侍萍的名字“丫头气”时周朴园说的是“好,我看还是睡去吧。”
周朴园要自己拿着照片怕掉了,可以看出他的珍视,繁漪的“替你守着她”也侧面体现了周朴园的小心翼翼。如果他不爱侍萍,或者他爱过侍萍,当看到侍萍变成现在的样子,或者他冷漠至极难道不是把侍萍的痕迹抹掉更好么?
接下来我们分析《雷雨》最戏剧性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出侍萍自己是不想让他们知道的,如果周朴园足够理智,他就应该知道这个时候保持他惯有的状态,大发雷霆,不揭发真相才是最好的选择,可他没有。几乎全家人都知道侍萍是周朴园的“白月光”,都认为侍萍是个聪明,温存,漂亮的女孩,可周朴园还是告诉了他们,面前这个妇人就是侍萍,连侍萍自己都不愿承认,如果周朴园不爱侍萍,或者爱过侍萍,他为什么要承认现在这个侍萍是侍萍呢?爱过就相当于把这个人分割成了两部分,可是周朴园没有。
当周萍不相信鲁妈是他生母时,周朴园说了“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他从来就没有嫌弃过侍萍的身世,所以我宁愿相信他当时娶大家小姐是被逼的。他在这么多人面前宣布要给侍萍两万块钱应该是真的,否则他这么个要面子的人,除非他能预测到所有人不是死了就是疯了,傻了,不过我想这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他说出真相的原因只能是因为他想让周萍替他补偿侍萍。否则,作为一个利益至上的的人这样做对他确实没有好处啊。
最后就到了故事的结局,剧本的开头
他一进但疗养院就“关心地”问她的情况,然后后面的“你走错了,这屋子是鲁奶奶的病房。”可以知道“她”指的是侍萍而不是繁漪,他最先想着的还是侍萍。让他先看繁漪他的反应则是“迷惘地”
还有“总要”说明周朴园看侍萍成为了习惯,持续时间很久了。
从周朴园问侍萍的精神状态以及知道她还是不认人的沉默可以推知周朴园是希望侍萍可以好起来的。而问到繁漪又是“呆滞地”通过这个对比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的不一般。
周朴园找了鲁大海十年,从对话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侍萍。周朴园的好几声“侍萍”就是想让她记起自己,难道不能说明周朴园爱鲁侍萍么?
其实我认为许多人认为的周朴园不爱鲁侍萍是因为觉得他不够爱,认为如果爱就不会这样对她。可是每个人能给出的爱是不一样的,我倒是觉得周朴园深爱着鲁侍萍。
《雷雨》这一故事的主要原因是周朴园,这一故事的主要悲剧也是周朴园。所以我最心疼的人物是周朴园,他到像是真正的被抛弃的那个人。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感谢您的阅读!
此致
敬礼!
202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