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君子道者三”常被理解为“君子之道有三种”,释“君子道”为“君子之道”。但这是个严重的错解。
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注解此处时说:道者三,非君子之道三也,仁、智、勇是德不是道。王氏指出仁、智、勇为三达德(通行的美德),不与君子的思想、主张、学说等同类,因此,“君子道者三”之“道”不是“君子之道”的“道”。
这是就“道”的内涵而言。同样,将“道”释为途径、方式、措施或释为规律、道理、原则等,逻辑上仍然不能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想关联。
结构上的问题,还是需要在结构上予以解决。分解“君子道者三”的结构,可以有以下的理解:
1、将“者”理解为是复指主语以引出谓语。但这种以“者”复指主语以引出谓语的句式实质上是判断句,表达的是主语与谓语间的关系。以此理解,本句需译为:“君子道”是“三”,明显地不伦不类。
2、将“者”理解为复指代词,将“三”当作谓语动词。古汉语中存在这种句式结构,但古汉语中数词一般作状语,用在动词前,且不带量词。如:“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列子·愚公移山》)“齐人三鼓”(《左传·庄公十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篇)。“一返”、“三鼓”、“三思”皆然。也有时将数词移到动词之后,并在数词前用代词“者”复指,这样,数词作谓语就能强调动作发生的频次。此类用法如: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三》)
“卒有惊事,中军疾击鼓者三。”(《墨子·号令》)
这两例“三”的后置都是在强调动作发生的频次。但需要指明的是,这类句子中“者”前的复指成分是动词性词语,而不是名词性词语,如果“君子道”仍被理解为“君子之道”这样的名词性偏正结构,显然不符合上述句式的条件。
3、与第2类句子结构相似,数词作“者字结构”的谓语。如: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泰伯篇)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国语·晋语九》)
此类句子中的“者”不是复指代词,它的作用是将动词性结构转化成名词性结构而形成“者字结构”,数词作“者字结构”的谓语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总之,数词作谓语,句中必须存在动词或由动词组成的“者字结构”。数词后置或者是为了强调动作发生的频次,或者是为了表明“者字结构”的数量,而“君子道者三”中如果没有动词,数词“三”要表述什么行为也就无从说起了。
“道”有原则、学说或思想主张等名词的义项,也有动词说、讲的义项,引申为称说、称道。并且还是“导”的假借字,义为引导、疏导。在学而篇“道千乘之国”章中,我们将其训为“走……的道路”(见《1.5“道千乘之国”中“道”之训释》)。由上文的论述,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三”是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项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孔子自谦为不能做到的行为,因此,此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将“道”训为称道、称颂。“君子道者三”意思就是君子称颂的品行有三种。“者”与动词“道”组成“者字结构”,数词“三”作谓语强调数量,同时,“君子道者三”作为主谓短语又作“我无能焉”的宾语。简而言之,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所称颂的品行有三种,是我所做不到的,即仁者乐天知命、智者事事清醒、勇者无所畏惧。孔子这样说当然是他自己谦虚,但正如子贡所言,这却恰是老师的自我写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