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奸雄、汉贼”千年骂名下的真实曹操
曹操,在中国可谓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无论是自古至今流传在民间的戏剧中,还是在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大多都是一副“白脸奸雄”的形象。尤其是在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成书之后,自明清两朝,上至官方下到民间,对曹氏冠以“乱世奸雄、窃汉逆贼”的称谓在朝野内外可谓达成共识,然而历史上的曹操真的如此不堪吗?
先来看一下百度百科对曹操的介绍:
从曹操的简历看,作为一个王朝的实际开创者,几可以用“完美”来定义,这份履历跟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开过君主相比也不逊色,况且相比一些大老粗式的开国之君,曹操不仅是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可谓是文武全才。
曹操生在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的东汉末年,在群雄逐鹿中对内能够消除割据,对外驱除外虏,统一北方,凭此一功曹操称为民族英雄也不为过,但可惜的是曹操在扫荡域内、征战四方的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手段触犯了后世统治者最大的忌讳——“弑主犯上”。
曹操在粗定北方之后,不仅“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杀死了汉献帝刘协的伏皇后、董贵人和伏后所生两个皇子。其死后不久,儿子曹丕代汉称帝。从周瑜那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起,一顶“汉贼”帽子曹操就一戴千年,甚至时至今日,对曹操持如此评价者亦不在少数。殊不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就连两千多年前起兵反抗暴秦的陈胜、吴广两个泥腿杆子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而我们现在有些人还对曹氏弑主篡汉之举大加批判,实乃愚人之见,这也许可以归结为国民性格中的某些奴性基因。
其实每一个王朝的开创者都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之辈,就拿大汉王朝的祖师爷刘邦来说,在沛县泗水当亭长时,在送服役人去秦都咸阳的路上,看见始皇帝出巡,目睹皇家威仪之后,一句“大丈夫当如是”暴露了刘邦这名大秦基层公务员的野心,但这些野心家上台之后,却教育子民要忠君爱国,岂不是莫大的讽刺。
除了弑主这个根本原因,曹操之所以被冠以千古骂名,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魏国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较短。整个魏王朝立国不足50年,又始终没有消灭宿敌吴蜀,而王朝后期被司马氏把持朝政,名存实亡,最终又被司马氏所篡,始终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历史话语权。
以后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为例,一代英主李世民的逼父逊位、杀兄戮弟,就性质而言,比起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杀得毕竟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而李世民杀得可是同胞兄弟,但李世民在位时间长,又干出了一番“贞观之治”的业绩,继任者又是自己的嫡亲子孙,所以,在玄武门这件不光彩的事件中,受害者竟然被包装成登上皇帝宝座的李世民,建成元吉兄弟两个反而成了图谋不轨、阴谋叛乱者,近代不少史家对玄武门之变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力图还原事件真实的经过,其实历史都是胜利者书,所谓成王败寇,古人都很看得开,我们今人大可不必如此较真。
二是曹操在弑主这件事上操作的不够高明。篡位的事历史上不少人干过,但都没有引来曹操这么多又持续时间这么长的骂名,操作最好的就是“陈桥兵变、皇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这位爷不仅没招来骂名,甚至还引来不少赞美声,
其手法与曹氏的区别无非是一个杀,一个将柴世宗的家眷封藩云南而已,但起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曹操之所以采取这种无情的杀戮手段,与大的时代背景也有关系,曹操《蒿里行》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当时大时代的真实写照,在一个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人命如草介的年代里可能最不值钱的就是人的性命,黎民如是,帝王亦如是。除去时代因素,曹氏的性格,也决定了其行事的风格,大爷说做就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也不顾忌生前身后名,你骂他小人也好,奸雄也罢,对曹操而言都无所谓,这是敢作敢当的真性情,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最害怕的,因为任何世俗的枷锁对这种人都没有用。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