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来,因为对工作和婚姻的观念存在差异,我经常与家人争辩。
大家在各自的角度,互不相让。
最终,我单方面进入冷战。
半个月前,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我在房里做读书笔记,直到凌晨一点。
这期间,妈妈两次进我的房间催促我赶紧休息。
妈妈说的每句话,我都听得清清楚楚。
但我连“嗯”的回应都没有。
她一定很难过,也很困惑。
而我的心同样也难受得快要窒息了。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我要对最亲的人发脾气,
用无视和冷漠化成利刃刺向他们的心。
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刺向他们的每一刀,
也同样刺向了自己。
我开始面对和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把最差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
也许这些对话几乎天天发生,但你我却从来不曾清楚地意识到。
“什么事,快说吧,我正忙着呢。”
“那你先忙吧,别忘了吃饭!也没什么事。”
“那我挂了。”
“周末回家吗?想吃什么。”
“不回去了,加班呢。”
“那加完班回来吧!”
“你怎么都不怕我累,不回去了,就这样。”
“微信怎么发红包,我想给朋友发红包。”
“你怎么事情这么多。
我忙着呢,又不是没事干。有空再说吧。”
“没事没事,你忙吧。”
这样类似的对话,
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父母说过?
但你对客户说过吗,对领导说过吗?
入职六年了,回想这么多年来我对客户的态度。
客户对业务不理解,
我可以解释到他们明白为止。
客户要求办理进度快一点,我可以加班加点,
绝对不让事情在我手里拖延。
客户有情绪、不满意,
我要尽力安抚、说服他们。
就算当下有任何的不高兴和委屈,
我依然和颜软语,
从来不曾发过脾气、摆过脸色。
值得庆幸的是,
我的绝大多数客户都是
理解和配合我的工作。
但工作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
我把最大的耐心和理解留给了工作,
却恰恰把脾气和脸色都给了身边最亲的人。
下班后,
我慢慢变得沉默,变得冷漠,
不想再说话,更不想与家人说话。
偶尔与父母的观点不同、在工作中不顺心,
就会像引线一样点燃我心里的炸弹。
然后就是恶语相向、乱发脾气、冷战。
我们可以把最好的耐心给客户,
转身却把不耐烦都给了家人。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对待客户一样对待家人?
因为客户是陌生人,
而家人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在我们的意识里,父母、兄弟姐妹、朋友
都应该要理解你、懂你,这是理所当然的。
外人可以不体谅你,但是身边亲近的人不行。
这是强盗逻辑。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
有义务要理解你、懂你。
包括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朋友。
而我们可以原谅陌生人的不理解、不体谅,
却恰恰去埋怨最亲的人不理解、不体谅。
父母与我们生在不同的时代,
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不一样的经历,
他们有那个时代的特性和价值观,
不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观念和追求,
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把心里的话向有交集的同学、朋友、同事倾诉。
因为相似的特性有更多的共鸣。
换一个角度来想,
我们是否主动带父母来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呢?
我们是否带他们融入我们的圈子呢?
我们是否与父母也是不屏蔽的微信好友呢?
我们都没有与父母去交流去沟通,
又怎么能粗暴地要求他们去理解你、懂你?
我们努力认真工作,会得到薪酬和肯定,
你的付出会有一个奖惩制度在衡量。
但我们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他们大多都选择了默默承受,
因为我们是最亲的人。
没有哪个父母会对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好。
也许就是有这样一层心理因素,
我们发了脾气也有恃无恐。
假如你对客户发了脾气,
估计没过一秒就要后悔,
怪自己为什么没控制住,
因为客户直接影响你的业绩。
虽然对身边亲近的人发脾气,
你也会难受,
但次数多了,你也会麻木,
而且会更加容易发脾气。
所以如果能像对待客户一样对待家人,
能体谅他们的不理解,
不强求他们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
用主动积极的方式去沟通化解之间的隔阂,
这样是不是更能有效又不伤感情地解决问题?
有一天,妈妈微信上发来一段语音,
说忘了怎么删除好友,问我怎么弄。
我心里嘀咕了声麻烦,放下手机去做其他事。
过了会儿,我把怎么删除好友做了个截图,
给她回复过去,语音里再说明了下操作,
如果不会晚上回家再教她。
我选择耐心和积极沟通去面对今后的任何问题。
致我们最亲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