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最好选择在书店,靠窗的位子,那时你刚好无所事事,通体安泰,心情平静,而且,你喜欢文字游戏。那么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从这两个看似荒诞的故事里,你会看到自己,想起很多故事,而且变成了自己曾经向往的样子:不急不躁,随时随地化险为夷,NEVER失去。也就是说,无论你的胃,还是你的心,都不会再饥饿了。
村上春树,真想立即送个巨无霸给你!
日常生活中,常常在和人交流时遇到这种困惑:对方似乎无法对自己的描述感同身受,这种无奈感让我觉得很多交谈就像鸡肋般无味。表达的欲望会像蓄势待放的花苞突然遭遇冰雹、瞬间枯萎一样,躲进嘴角勉强上翘的礼节性微笑里。
看到《袭击面包店》两个故事中,村上春树对“饿”的描述时,我却不止一次恨不得立即买个巨无霸送到他面前——
“饿急了是这样的,身体空而且薄,轻而且亮,觉得自己剩了一个纸片躯壳,站在灯前都能透光。乍看食物会有点恶心,但吃下两口,好像钥匙开了锁,咔嗒一声,什么都好吃起来了。”
“饥饿之横无际涯犹如空中所见的西奈半岛,又像掉进鲸鱼肚子里的秤砣,其实都是空旷无边的感觉。”
我想起了自己饿得“心慌慌、冒虚汗”的经历,那滋味实在难受,是的,这些语言,它们引起了我的共鸣。
这实在是高超的表达技艺。
文中,还有更多对各种场景的描写,让我哑然失笑,陷入一个人和一本书的“文字游戏”中乐之不疲。比如,面包店,大妈托盘里羊角包和油炸包之间存在着针锋相对的思想;饥饿与恐高竟然有相通之处;深夜的麦当劳店里,一对伏案酣睡的大学生情侣,他们的两颗脑袋和两杯草莓奶昔,像先锋派艺术品一样排列在桌上……哈哈。真想叫声好!再拍案而起。可我身处安静的书店。但正是被暂时压制的狂喜增加了这种文字游戏的乐趣。
那些时刻真心觉得,书店里只有我,是村上春树的知己。
爱它们烧脑但不令人烦恼的奇葩剧情
我读的是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12月出的版本,包含《袭击面包店》和《再袭面包店》两则故事和村上春树写的《后记》。
今年的某天,开始写个人传记,然后发现:年少时的我,无知无畏,试图冲破一切枷锁:家庭、家乡、旧识,只想奔向更新的、更未知的世界,于是疲于考试、升学、为了——出走、探索;进入中年,却发现最需要冲破的,其实是自己:习惯用逃避面对恐惧,易被他人左右情绪,把制造快乐的机会交给电视综艺……于是,关注身边的草木、人物,静下来读喜欢的书,向往——回归、创造。
《袭击面包店》发生在主人公年少时,作者村上春树在1980年代写就,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再袭面包店》发生在主人公中年后,新婚燕尔时,与年少时相隔十年;作者村上春树在30年后续写,心境想必已与当初大不相同。
读这两则故事时,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孪生兄弟:被胃的饥饿绑架的少年成长到被心的饥饿困住的中年。中年最后主人公在妻子的帮助,或者说是怂恿下冲破心理魔咒,重获平静,他躺在象征特殊饥饿的“船底,闭上眼睛,等待涨潮的海水将我运向应去的岸边。”
我还看到了身边的许多人:突然怀疑爱情、向往自由的丈夫,走出梦幻、开始寻找自我的妻子,因利生芥蒂、失去信任的朋友,放弃索取、自力更生的子女,儿女成才后、为自己寻找黄昏幸福的离异父母,走出“舒适圈”、寻找新伙伴的宅男宅女……
他们都在饥饿感中挣扎,也许就是需要某个“抢劫面包店”的契机。而我,当然不会真的去抢劫面包店,因为我已经找到治愈我饥饿的良方,就是用自己的规则玩我的“饥饿游戏”。
小说中人物都有个共同特点:总是有那么点离经叛道,但不招人烦,因为他们总能旁若无人地,对面临的任何处境应对得游刃有余。看完小说,我想起了几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电影,他们和这书一样,有烧脑却不令人烦恼的奇葩剧情:预见未来、源代码、盗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