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叶从蹒跚学步到自由奔跑的那段时间里,我对于他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他有永远探不完的险,爬墙、跳高、扣插座孔……时不时还摔一大跤,日子久了,都能预判他的走位和结果了。
可千防万防,总有疏忽时候,不是那里烫到手了,就是被门夹到脚了,要么就是摔破头了。
为了他的安全,于是我更加严密的监控他的一举一动,这危险,那太高,不能去,不能做……一段时间下来,我倍感身心疲惫。
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从仰卧起坐器上面的固定杆,双手悬垂,安全落地,转头开心大笑的朝我喊:“妈妈!”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他在慢慢长大,我要开始慢慢相信他了。
有时候过度的保护反而是一种伤害,让原本可以翱翔蓝天的苍鹰失去雄心,变成眷恋屋檐的家雀。
《千与千寻》里,有一个穿“坊”字红肚兜的巨婴,住在一间满是玩具、公仔、零食的大房间里,那是汤婆婆的孩子——坊宝宝。
汤婆婆一直不让坊宝宝出去,并告诉他外面全是很坏的病菌,对人的身体不好,出去就会生病。对于坊宝宝提出的要求,汤婆婆也都尽力去满足。
可是在这样的宠爱和保护之下,坊宝宝那么大个人却连走路都不会,遇到事情就知道用哭来威胁。
当坊宝宝变成小白鼠,和千寻一起外出,到沼底找钱婆婆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被外面的细菌感染生病,还学会了正确的沟通方式,也会跑纺轮给千寻做头饰,甚至会自己走路了。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许多心血,对于孩子的关注也是事无巨细,我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替孩子做了许多选择和判断,表面上我们是“为你好”,实际上我们很少了解过“你是怎么想的”。
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孩子的坏行为如果没在第一次出现时就被制止,孩子就不会认为是不对的,下次必定还犯,坏习惯会越来越强化。
小树叶一岁半的时候,总喜欢跑去隔壁阿姨家里翻东西拿回来,被我发现制止后,阿姨对我说:“他还小,懂什么啊!”
我摇头表示不赞同,认真又严肃的跟儿子强调这样做不可以,不问自取是偷。
你怎么对待他人,怎么看待一件事,怎么面对生活,都是在给孩子言传身教。
小树叶在家看过一次我给来访的邻居沏茶倒水,奶奶后面告诉我,他会主动招呼来串门的邻居坐,拿杯子,够不着水壶,会用手指着水壶的方向,告诉客人那里有水。
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学的又快。从小培养好习惯,是孩子将来自律优秀的关键。
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据了三位——苏洵、苏轼、苏辙,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苏洵年轻时无心向学,四处游玩,27岁才开始奋发图强,这样一个人到底是如何培养出两个如此优秀的儿子呢?
浪荡子迷途知返,自然比谁都明白从小培养好孩子读书的习惯有多重要。
每次苏轼和苏辙一起玩的时候,苏洵就躲在一边的角落看书,等两个孩子靠近,又故意把书藏起来,一来二去,勾起了小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慢慢也对书本慢慢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光有兴趣,不坚持也是徒劳无功。苏洵在这一点上更是以身作则,常常和两个孩子一起学习,探讨文章,带他们外出游历,增闻见广。
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入京参加科举考试,22岁的苏轼与19岁的苏辙同榜应试及第(进士),苏轼位居榜眼,苏辙则是第三名。“三苏”之名轰动京城。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潘,曾留下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爷爷奶奶碰上孙子,没有那个是不疼爱的,只要孙子想要的,看上的,眼睛都没眨一下就给买了。
小树叶也因此养成了个坏习惯,但凡他想要的,一定要得到,一没顺他的心意就开始上演一哭二闹三打滚的戏码。
一方面,坚决的任由他撒泼打滚一次,不心软,治到根,才能药到病除。
另一方面,我安排小树叶把家里的空瓶子,拿快递留下的纸箱积攒起来,一个星期左右协助小树叶整理、包装,再帮他一起搬下楼,卖给小区门口外收废品的叔叔。
小区到收废品的地方路程不近,小树叶拖得的汗流背夹,几度想放弃手上的东西一走了之,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会珍惜,也更容易毫无节制去的挥霍。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简爱》里的里德夫人对于自己的儿子约翰溺爱无边,有求必应,纵容他恃强凌弱,连对自己的言语辱骂都不管教,反而选择沉默忍让。
这才导致成年后的约翰识人不清,生活放荡,糟蹋了自己的身体和钱财,欠了一屁股债,还坐了牢。里德夫人倾家荡产的把他从牢里捞出来两次,约翰不仅没有半点悔意,还用自己的死威胁母亲要所有家产,里德夫人拒绝后,约翰无力面对生活选择了自杀。
曾仕强曾说过:父母纵容溺爱子女,固然使子女在家里逍遥自在,但是一旦离开家庭,就会寸步难行,处处碰壁,最后受苦受难的仍然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