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诗很早很早,可以追溯到小学六年级。
依稀记得写的是一首关于梅花的诗,只记得一句:不怕冰玉和凉毛。其实我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这朵花不害怕雨雪。
当时很自豪的把这首所谓的诗拿给我妈看,我妈呵呵,觉得我写的是狗屁狗屎。
我当时觉得我自己牛逼坏了,认为我妈并不知道自己生出来一个天才,然后发绝誓再写好的就不给她看了。
后来上初中,语文课《香菱学诗》那一篇课文,我忽然明白我问题在哪了,我读诗读的太少,而且用词实在不雅观。
后来看了什么唐诗宋词鉴赏,稼轩词选注,慢慢的才对诗词有了一个概念。
语文课讲什么律诗,什么五绝七绝,词牌名曲牌名。那时候对诗词完全没有概念,老师讲的也很粗略,我对格律完全没有研究,只是凭自己一腔热血开始创作。
第一首比较成功的小诗是:空谷如兰芳,苍翠幽径草。流年仍自碧,但伤知音少。
我又拿去给我妈看了,我妈没有呵呵,看了几遍之后说,你小小年纪什么知音不知音,知己不知己的。
其实我也就是那么一说,觉得这么写很凄美的感觉。
从这之后,我就走上完全不顾及格律平仄的道路,每天闷着头自己创作。
上课学了老兔寒蟾泣天色,我觉得老兔寒蟾这个意向很美,用到自己的诗里,上课学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也好,相思泪也好,我也用到诗里去。
在近乎四年的时间里,我写了很多很多无病呻吟的诗词,其实说起来都不算诗词,都是自己胡闹写的一些文字,要么哀伤,要么忧愁,要么伤春,要么悲秋。
直到现在我才渐渐明白,其实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诗的第一阶段。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你看到花开花落,想到的是红消香断有谁怜,你在晚风中走过,你想到的就是伤心人独自凭栏。你心里喜欢着的姑娘,你连和她打招呼的勇气都没有,眼睁睁瞧着人家出双入对,你就又开始酒入愁肠,知音难觅,心事有谁知。
因为古往今来,婉约派的诗词最多,伤春悲秋的最多,小儿女情思最多,见花红见双燕见红烛见东风皆是意向,随意堆砌便成就一篇朦胧的诗文,读来有几分诗人的情调。
只可惜偏偏没有佳词妙句,意向早都被前人用尽用烂,不过是自己噫吁唏了一番。
而豪放派却不然,胸中没有气势万千,没有豪气如云,那种潇洒风流是学不来的。
就如同当今的《一人我饮酒醉》,唱的豪气冲天,什么万丈豪情天地间,你被他的豪情万丈感动了吗?你只觉得他假装上海滩大佬的模样真的很213。
我也有过整天忧啊愁啊,觉得自己是那个古道西风瘦马的断肠人在天涯,但这些东西写一写真的会腻的,因为真的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那些文字并不是从你心底里掏出来的,你也并没有多么忧愁,多么伤感,你没有壮志难酬,也没有穷困潦倒,和喜欢的人分开没多久就又觅新欢。
你的愁不深,恨不切,所以写不出什么好东西。
但这个阶段却是练习的最佳阶段,因为你把你所见到的意向都写了一遍,你想尽方法在押韵,在用词语字眼连接上下文。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格律,现在很多写诗的人,都很热衷于格律和平仄。偏偏我对这个实在不感兴趣。于是我被正儿八经的诗词爱好者逐出门外,成了一个另类。
这玩意难道和四声八病不一样吗?为了达到所谓的效果,一个劲的追求押韵,注意平仄,使得诗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
那么那些符合平仄的诗读起来真的好吗?真的是佳作吗?不见得。
所以我最讨厌的诗人就是杜甫,他实在把格律扣得很紧,他的诗读起来虽然抑扬顿挫,但我从不觉得朗朗上口,总有种规规矩矩像别人家孩子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的诗,忽如其来,又飘然而去,带着洒脱不羁的风流倜傥。
有不少人在和我讲,你需要好好学格律,学学平仄,这样写出来的诗才会更好。
我不是不懂平仄,不是没学过格律,我五年前就在研究孤平拗救了,研究完我觉得,这还是留给杜甫那样的高手去玩吧,我实在不会,也不愿意会。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人为什么要写诗,不过是因为所见所闻,心中有事情,想要把它记录下来,想要表达自己心中的一种情感。
我或压抑或痛苦,或大笑或欢呼,有句话脱口而出,已成七字,一连四句,我已将我心中事全盘托出,我所说的就是我要写的,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
这时候,你告诉我我这四句话有问题,这两个字平仄不相对,句尾又没有押韵。我应该改!这个字不妥,那个字不当,改来改去,这还是我最初要表达的意思吗?
我写诗就是为了说出我心里的事情,为了平仄押韵,弄丢了我原本的意思,那我写诗做什么?
难道大家写诗果真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是写了首诗颠来倒去的修改,最后精细雕琢,不见斧凿痕迹?
推敲固然是雅事,只不过我没有骑驴揣摩的那份心情。
我曾经说以我笔写我心,我畅畅快快写的东西,只要表达出我想要表达的,那便是我的快乐。
有人说,你这样写,写出的东西格调不高。我很无语,何谓之格调?工整便是格调?
我向来狂傲,当即扔出去一首诗。那是我高三那年写的,也就是六年前了。那是第一次模拟考,我考了全班第一名。
那时候的心情很爽啊,觉得自己的前途是一片光明,大约能够顺利的考上大学了吧。
即使是在高三,我仍然在课外阅读,当时读的是云海孤月的《魏晋南北朝那些事》,那时候刚刚看到王玄谟八百大梨。下自习回家的晚上,悄然下起雪来,很细的雪粒,落在地上像霜一样,走起路来打滑。
我回家的路上心有所感,心里有了四句:寒凝大地霜华重,雪覆石桥马蹄轻。杀败当年王玄谟,自负胸中十万兵。
现实社会没有马,我自然听不到马蹄的声音,那不过是我的想象而已。
关于王玄谟,关于成败,关于胜负,当时我想了很多很多。我以王玄谟的事情在警醒自己,千万不能因为一次第一就得意忘形。
这首诗,我们暂且这样叫它为诗吧,其实在平仄上有很大的问题,故而入不得眼。
但我自是很喜欢的,用语文课的讲述方法,动词,形容词,用的都在地方上,中心思想也很明确,我问那个评价我格调不高的人,这格调有还是没有。可惜他没有再回答我,我不知道到底算不算有格调呢?
我非常佩服的一个理科男生,他很喜欢诗词,对格律也很有研究,一直试图纠正我,然而我总是不肯低头。他写的东西很美,总让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古人。
有年秋天,他写道:霞云连水照孤楼,斜晖脉脉影难收。落阳林里掀枝看,此际红飞都是秋。南飞雁,向南游。凭高莫语问还休。缘何离鸟无牵绊,倒付归人做野愁。当时我连读三遍,拍案叫绝。于是邀另两位朋友次韵相和。
我写道:金风乍冷上小楼,大雨倾城泣还休。年光电扫惊白露,未老红尘气横秋。飞斥鴳,走学鸠。熙熙攘攘稻粱谋。长安米贵居不易,携手归来为谁愁。
另外两位的就不赘述了,后来评点,还是那位霞云连水照孤楼为上品。他写的东西我一向都很喜欢,有些总让我觉得眼眶湿润,好像丢掉了什么一样。
一个理科男能到这种程度,是我这等文科生必须自惭形秽的。
写古体诗的人很多,很多人把一些现代的东西也写进去,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很违和。
但有些也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记得有一句是:自打你从桥上过,此后寂寥归寂寥。
还有很重要的是,不论写诗还是填词,典故的运用已经很少见了,除了意向还是意向,整篇读下来平平淡淡,索然无味。
我想这可能是我读太多的稼轩词导致的。辛弃疾很喜欢用典,他的词中满满都是典故。
就说最常见的那首京口北固亭怀古,总共八句,用了13个典故。但读起来苍劲有力,丝毫不嫌晦涩。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何等气魄!
因为读辛弃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历史典故。我认真的读唐诗宋词鉴赏,把每一条注释都看过去,一个典故都不肯放过。
直到后来看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才发现还有很多是我不懂不明白的,要学的东西还是太多太多,只可惜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到底都做了求田问舍之流。
叶嘉莹教授讲解诗词真的是很经典很好看的,她说诗言志,词抒情。她讲王国维,讲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后来我也看了,但总觉得没有她讲的好。
现在我经常看到有人写诗,有时候想说几句吧,总觉得自己诗词上欠的太多,又不肯讲究格律,是不配说别人的。于是我只好在这里写一写自己对诗词的看法,当做一种记录,给懂行的人当做一篇笑话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