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里,最特别的一个记忆便是每年暑假和妹妹一起去爷爷奶奶住的寺庙住上一阵子,跟他们一起吃斋、念佛、做课。那时候虽然懵懂无知,念佛跪拜,往往无心,但是对于素食斋饭却吃得欣喜。尤记得寺庙里并没有太多可以吃的东西,但是爷爷奶奶每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要留好几个月等我们兄妹来吃。往往年初的年货,她可以留到年中,虽然没有那么新鲜了,但是我和妹妹每次都吃得不亦乐乎。
在爷爷奶奶那里住的日子是和平常的日子多少有点不一样。一般的寺庙都建造在高山之上,爷爷奶奶住的寺庙也不例外。记忆中那座高山真的好高,每次上山都要绕过一道又一道的湾。有时候爷爷去赶集回来正好是烈日当空的中午时分,爷爷带着草帽,背着集市买来的东西一步一步爬上山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最高兴的是爷爷买西瓜回来,在那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年代,能够吃上一个甜甜的大西瓜,别提多让人开心了。我和妹妹一看到爷爷买了大西瓜回来,高兴地一蹦三尺跳。我和妹妹喜滋滋地吃着那又红又甜的大西瓜,却丝毫没有想到这大西瓜花了爷爷多少汗水。
奶奶的寺庙里房前屋后田垄上都种满了花,木槿花,黄花菜,夜来香,红花美人焦。木槿花和黄花菜是爷爷种来吃的。夏天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的时候,我就和爷爷一起到门前去采摘那朵朵带露珠的木槿花。黄昏时分,我和妹妹就挎着我们的小竹篮,蹦蹦跳跳地跑到菜园里摘黄花菜。爷爷每年都种特别多的黄花菜,每天我和妹妹都能摘到满满的一竹筐。
儿时与爷爷奶奶一起吃斋礼佛的时光虽多,但那时候的自己年少懵懂,对于事佛不过是单纯地模仿照做,根本没有理解过佛教,佛家思想。直到这次闲来无事,我便拿起奶奶的书来看,才开始了解佛教思想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理解的是慈悲,多做善事,因果报应然而佛教思想远非这些,佛教思想中有很多很好的思想。佛教思想是教人如何做人的一种思想。佛教常说要有慈悲喜舍之心,慈悲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要有慈爱之心,悲悯之心,用慈善之心待人,具有理解他人痛苦的悲悯之心。让我觉得惊讶的是佛教对喜的重视。喜即欢喜心,佛教里常常教育佛教徒要常怀一颗欢喜心。“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不可一日无喜神。天天要把喜神请到心里,和喜神作伴,自己就没有烦恼了,这是修道人最要紧的。”强调人要常怀欣喜之心,在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里都没有提及过。人要常怀欢喜心是多么重要呀,如果能做到常怀一颗愉快欣喜的心渡过我们一去不复返的每一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我想,每日心生欢喜,是对生命的最诚挚的感恩,每日心生欢喜,是爱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欢喜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毕生所求不就是幸福快乐吗?然而生活处处有烦恼,我们有那么多想要追求却没有追求到的东西。得不到和失去总会让我们充满怨念和郁结。然而我想,一个常怀欣喜心的人,他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拥有的东西,自己得到的东西,其实欢喜心也是一种知足之心,感恩之心。所以要常怀欣喜之心,就要多关注自己拥有的东西,要常常提醒自己已经握在手里的幸福。愿未来的每一个日子,我能常常心生欢喜,热爱生命。
惜福,佛教也常常强调人要懂得惜福,我也喜欢这种思想。我常常想自己拥有健全的四肢,正常的智力,拥有养活自己的能力,爱我的家人,而且每一个家人都还健康,这是多么大的福气,真的应该要爱惜节约。
“修行的第一条就是注重德行”,佛家和儒家一样很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人人都在拼命追求财富名利的社会,远古圣贤的道德追求早已式微。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着自己财富的增长,关注自己的享受,对于身边的人,对于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冷漠,确实我们的社会风气正变得越来越差,道德的火焰在我们的心中已经越来越微弱。为了争夺财产,父子反目,夫妻对薄公堂;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出轨,背叛,插足;为了一己之私,招摇撞骗,背信弃义,出卖朋友,更有甚者,出卖国家。是的,今天的我们物质越来越丰富了,然而我们的道德底线也越来越低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再发达,但是它的国民道德水平普遍偏低,这个国家凭什么赢得他国的真正尊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财富充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在道德的修养和提升。人人有德,我们的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变得更好,我们的幸福指数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世人的尊重。
佛教还有很多很好的思想,比如强调节制节约,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反对人们经常发脾气动怒,看理不看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事的变化,这两年回到家乡,儿时的许多记忆总会不时地涌上心头。或许记忆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但是生命中总有一些时光,一些记忆让你不忍拂去。时光的洪流推着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地向前走,然而在某个孤寂的夜里,童年斑驳的梦影,却成为最温暖心灵的那一道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