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姐姐早晨拿回了这学期的素质报告册,老师对她的评语这样写:积极发言、声音洪亮、乐于助人,老师很喜欢这样的你,希望以后再大胆一些。
这段话被她背的滚瓜烂熟,睡前问我:“老师怎么给我写的评语这么好呢?”
“因为老师善于发现你的优点呀,你也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顺势想到和她交流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在优势教育中习以为常了,周遭环境给予的肯定多、赞赏多,孩子的抗挫能力差,于是慢慢的形成了觉得自己做的最好,不能够接受别人比自己好,否则就会出现剧烈的心理落差。生活中常见的,当孩子们看到别人的衣裙更漂亮、书签更精致、会的技能比自己多时,往往不能以赞赏的眼光、肯定的方式,别人取得成绩的时候不会去祝贺,反倒容易有种“小酸枣”的心态,其实这是偏离正常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与家长的方式不无关系。
我们的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学的技能有限,经济条件一般,于是在下一代的身上强力去“弥补”所谓的空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环境,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身边依然很多的事情一再发生,青春期的孩子无法和家长交流、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指出缺点就不堪承受不愿见人,一味的把这些现象归结于青春期的反叛是没有道理的,很少有家长反思,是不是自己出现了问题?给予孩子的是完全的依靠和保护,得到的就是理所当然的享受和脆弱的玻璃心。
我最近常常考虑这个问题,如何潜移默化的去引导孩子呢?借着老师评优的话题,接着上面的讨论,我说:“我们也来找找周围人的优点好吗?”刚刚被鼓励和称赞过的果姐姐心情特别好,一下就投入到这个“游戏”。
“妈妈先来说说你的优点,除了老师提到的,妈妈觉得你爱读书、爱思考,这是你的优点,那你说说妈妈的优点”
“妈妈我觉得你爱学习”
“那说说我们石头兄弟,你觉得多多弟弟的优点呢?”我也想借此了解她对弟弟们的评价,于是问她。
“多多爱分享”果姐姐不假思索,并且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姐姐的目光真是雪亮亮。的确多多是个爱分享的孩子,无论玩具食物他都会自己拿一份的同时,抓起另外一份给弟弟送去,有时候午睡他起来的较早,弟弟还在睡觉,他就抓着饼干不吃,一只手咿咿呀呀的指着卧室,等着弟弟醒来给他送去。多多心中想着弟弟的这种执着,常常让我感到惊讶和感动。
“妈妈觉得你看的很准呢,多多非常乐于分享,那然然弟弟呢?”
“然然看书很专注”姐姐果然在生活中完全的把握了弟弟的优点。同样是看绘本或者讲故事,多多坐几分钟就会走来走去的干其他的事情,然然就不同,他会特别认真的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听,还常常饶有兴致的翻页,让反复的讲,一本汽车车标的识别大卡,被他记得滚瓜烂熟,随便翻一页问他,都能指的很准确。然然的确是个专注力很强的,能坐得住的孩子。
“下来该爷爷了,爷爷的优点呢”
“爷爷的优点简直太多了,我就不说出来了”果姐姐居然会这样回答我,倒也是颇有乐趣,在她的心中爷爷最大的优点是勤劳。
爸爸的优点,果姐姐说是“幽默、帅、善良”,说完还让我补充,我说了“努力、踏实、认真”,我说的这些优点是她平时看不到的,她说的是发自内心最直观的评价。
“那我们发现了身边人的优点,优点是一个人闪闪发光的地方,那我们也去找找大家的缺点好吗”过渡到找缺点也是我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设计的问题,也想借此说出我觉得她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她的要求和期望,这种方式比正襟危坐的谈话来的更有效。
“先找找妈妈的缺点”想引导她进行自我审视,就有必要给她创建一个认知的模式。
“妈妈自己先说说,我觉得做事情坚持度还不足,应该更有毅力;我觉得对待你有时候妈妈还是有些急躁”听了我的话,果姐姐说:“可是妈妈我觉得你没有什么缺点呢”
一不小心居然还成为了孩子眼中的“完美妈妈”。她认真的想了想说,老师评价我时,说胆子还需要大一些,我的胆量还有些小,这是我的缺点,接着绞尽脑汁的想其他的缺点。
我也适时的帮她分析,“妈妈也来说说,我觉得你生活习惯建立的不太好,平时书包不整齐,东西没有归位,没有做到物品的分类整理”其实这是我一直想给她说的,然而平时说起来收效甚微。这时她非常认可的说,妈妈我会整理好我的东西。
一个好习惯能够带给孩子的帮助是巨大的。对于学习来说,书包整理不好去了学校必然会慌忙之中寻找东西,物品整理不好说明没有认真的想过哪些东西应该摆放在哪里,看似是小事,却实实在在是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大事。其实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想通过评语事件让孩子看到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我提出的意见和帮助她改善的建议,都将由她自己来实施,给孩子一个“够得着”的目标也是很重要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父母不能挡在前面去保护,生活处处是课堂,父母这第一任老师,更有责任去认真思考,究竟怎样的给予才是有效的、充盈的、丰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