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位妈妈咨询我,六岁的学前班儿子,在幼儿园里拿二十几块钱的书以及一两块钱的小镜子在幼儿园里与好朋友交换,那个小朋友答应年底会给儿子100元钱。妈妈禁止孩子这么做,并且告诉孩子自己的东西根本不值100块,孩子突然哭了,说感觉自己象小偷一样。妈妈不知道怎么回应孩子。但是这件事儿就象一块疤一样,就烙在妈妈的心里了,所以,这个妈妈早上六点多就迫切的咨询想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妈妈提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告诉对方小朋友的家长,把书和镜子要回来,孩子们之间的约定就不再作数,不然觉得自家孩子欺诈了对方;二是不告诉对方家长,等年底,看那个小朋友兑现与否,再教育孩子朋友之间交换也存在诚信问题。、
我能够理解这件事对妈妈造成的冲击,保护孩子心灵健康成长,不被金钱锈蚀,是每个妈妈的本能。
其实孩子的友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与大人对等的价值交换也没有关系。幼儿园的小朋友,还不具备理解唯利是图的利益交换的能力。仅仅知道钱能换到东西,但究竟买多少东西,概念是模糊的。今天你家小朋友用二十几块钱的书换人家100块,而且还是预期收益,也许明天会因为喜欢别人一个几块钱的小玩具,会拿两三百块钱买回来的汽车去和小朋友交换,都是有可能的,单纯的只因为喜欢,而没有计算。“吃亏、占便宜”在小孩子心目中也没有这些念头,他只是换到了他喜欢的东西而已。
所以,这位妈妈因为自己本身的信念价值观,就有了自己家孩子以小博大占了便宜,别人家小孩吃亏了,觉得孩子对待朋友这么功利不好。妈妈一旦这么严肃的教育孩子,孩子对于物品的价值有了认识,产生自己是小偷的自我认知,觉得小偷不好,做了小偷肯定就不是妈妈喜欢的好宝宝了,自然会紧张,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必然难受的哭了。这个不恰当的认知是妈妈带给孩子的,在这个沟通引导的过程中,妈妈是存在不当做法的。
这位妈妈说到:“我对自己自责的就是没控制好情绪与语言,致使孩子有偷的感觉!请您一定要把好的语言方法告诉大家,让妈妈们别象我一样处理的这么冒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对于孩子的交换行为,大人不必干涉过多,否则孩子很容易受打击,以后对于自己所做的决定产生不自信,会依赖妈妈做决定。对于他的物品,孩子应该具有处置权,不必急于否定孩子的做法对错。但是价值大小,父母其实事后可以给他讲解,让他明白得失,这是人生的必修课,不然太过善良单纯的孩子长大了进社会也不容易适应。
教育孩子,还是那句话:我们内省而不内疚。没有天生合格的妈妈,而且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所有的做法都是妈妈目前能给到孩子的最好的。要明白,我们是有了孩子以后才当妈妈的,要承认并接受自己不是一个万能妈妈,不要让自责加重焦虑,放大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那样你会更焦虑,却无助于解决问题本身。
但是,这么小的孩子会想到两次分别用书和小镜子去换钱,还是要引起重视的,为什么不去换别的东西而是钱,有三种可能,一是妈妈平时给孩子灌输金钱很重要,生活很多方面离不开金钱,所以,孩子很在乎钱。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妈妈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金钱价值观就是个好时机,钱很好,书的价值也很重要,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得到金钱买不到的快乐等等。有钱不是万能的,总有金钱办不到的事情,比如父母健康、孩子快乐成长、亲人和睦等等。
也有一种可能,妈妈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赚钱不易很辛苦,孩子体恤到妈妈的艰难,想换钱帮助妈妈,不要妈妈这么辛苦。如果是这样,真想抱抱这个妈妈和宝宝,作为单亲妈妈,需要工作又要照顾小孩,的确非常辛苦,孩子这么懂事,非常让人心疼。建议看看《佐贺的超级阿嬷》,她的生活哲学、生活态度,像一道道闪电,照亮了无数个在寻常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心灵。只要妈妈内心强大,你和孩子永远不会被生活击垮。
三是,妈妈平时给孩子零花钱太少,孩子有一些愿望得不到满足,知道钱能买到东西达成愿望,所以,想自己想办法换到钱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是这种可能,我觉得妈妈平时就要适当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且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使用金钱,合理规划自己能够处置的金钱,对孩子来说,也会很有成就感,培养财商教育的好时机哟。
其实处理方法,我觉得是妈妈想复杂了,妈妈的情绪平稳很重要,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时不时出点状况,有些甚至让我们大惊失色。处变不惊,这就看父母的修为了。对于上述案例中的妈妈,我的建议是平和地和孩子讨论,分析给他听,明显等那个小朋友年底拿100块给他不现实,估计那个小朋友对100是啥概念都不清楚,也可以友好的知会对方家长,把这个过程给对方家长交流一下,可能对方的家长还不知道这回事儿呢。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给自己孩子定义欺诈、对方孩子定义诚信,都有些言过其实。分析完了,听听孩子的建议,是想要回那本书和小镜子还是想送给对方,也可以看看对方家长的处理结果,也需就消弥于无形。但是对于孩子认定“小偷”的自我认知,妈妈要干预一下,可能是妈妈的态度严肃了,而且没解释清楚,造成孩子错误的认识和评价,借以扭转他的认识,表示出对孩子亲爱有加。
相信我们的孩子又会是阳光有爱的小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