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Being Mortal》这本书之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生老病死”这个词,竟然是有四分之三的内容都是常人不愿面对的。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常常会倾向于“喜怒哀乐”这种词,好的与坏的各占一半,才不至于显得悲观;而“生老病死”,似乎人的一生中除了“生”,竟无其他值得向往和庆贺的东西了。但是,衰老和死亡,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面对,它们终会如期而至。当它们来到我们的身边,当它们来到亲朋的身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呢?作者结合自己至亲的例子,以及从医多年的经验和思考,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新的思路。当生命走向终点时,或许,安全和健康便不再适合作为首要目标了。于医生而言是这样,于亲人而言也是这样。
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我一直很幸运地享受着四位老人的宠爱。幸福的当下,也曾患得患失地想过当他们离我而去时的场景;但终究从不曾深刻思考过,因为害怕离别,因为不想面对,因为会舍不得。我想,每个人对于爱着的亲人,都会非常舍不得。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具有普遍性,所以当衰老降临时,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延缓衰老;当死亡临近时,我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恳求医生想尽一切办法延长生命,哪怕是在身上插上各种管子、哪怕是戴上呼吸机。可是,我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面对衰老、疾病、死亡的人也是人啊,是个自由的、有意识的人啊,他们有权利选择剩下的那段路要怎么走,选择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哪怕只有一天),选择用剩下的时间去做最想做的事。如果未来有一天,必须由我来做决定,我不确定那时的我是会选择固执地要求竭尽所能延长生命,抑或是选择顺其自然;但我一定会与他们聊聊天,如往常一样地沟通,如果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希望安安宁宁地住在家里,享受着家庭的温暖,我会尊重他们的选择。
于自己而言,也是从这一次,开始真正思考衰老和死亡。平时聊天时,我们常常忌讳“死”字,总觉得它像个咒语;可是我们却很明白,从人类的自然规律来看,它不过是必然的终点。不谈论,或许只是因为害怕面对,只是因为不想面对。可是,我们终会老、会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反而觉得坦然了,不妨从今天起,勇敢地面对。粗略估算了一下,即使以活到80岁来算,人生也不过两万九千两百多天。愈是明白衰老和死亡的必然性,我愈发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我要与时间赛跑;不可能追过,但求时间足够我实现心愿。没有爱过的人,要去爱一次;没有去过的城市,要去感受一下;没有吃过的美食,要去尝尝;没有做过的事儿,要去试试。终有一天,我们会嚼不动食物,我们会记不清发生的事和遇见的人,我们甚至会不能自己去上厕所、穿衣服。可是那个时候啊,我们已经充实地度过了98%的时间。有限的生命里,早已延伸过无限的可能性,真正的不枉此生。